10.尖扎,出青海的黄河
过黄河,河上水宽阔,桥也宽阔。
河的南岸,是另一个县。尖扎县。
过河不久,即是县城。黄河在这里转出一个大弯,将县城环抱。稍事休息,在望得见河面的地方喝茶。等待向导来引我们去坎布拉国家公园。
茶是回民区流行的,早在甘肃省临夏州走洮河时喝过,叫三炮台。
洮河也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从尖扎顺河而下,不久就可到达。古代,从长安往青海,或往河西走廊直至西域,洮州也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
戴白帽的青年男子把茶端上来,红铜托盘,青花瓷盖碗。
盖碗比通常大些也深些,因为其中物品丰富,不光是茶叶,此外还有桂圆、红枣、枸杞等几种干果,另外再加冰糖。因此又称八宝茶,或八味茶。
介绍说,盖碗茶源于盛唐,明清时期这种汉族饮茶习俗传入西北,与当地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品——八宝盖碗茶。如此说来,这茶也就真有些文化意味了。
等待向导时,先看将去地方的旅游指南。说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处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区域。公园内有丹霞峰林景观,有3800万年以来的地质生态演化遗迹。有茫茫林海。雨一直下,因坝成湖的黄河水面上,瞬息间就落下雨滴万千。
传来消息,向导不来了。这一向雨水多,通向国家公园的公路,被泥石流阻断了。
这些年来,降雨带北移,一向干旱的大西北降水增加。
这种趋势性的变化,似乎刚刚开始,结果尚不可知。对干渴的西北地区来说,这种变化,使河湖中水量增加,地表植被恢复,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这一路上,亲眼看见,或时有听闻,就是习惯干旱的土地,裸露着黄色或红色厚土的地方,因为缺少植被庇护,水土保持能力很差,不时有山洪暴发,造成局部的地质灾害。
气象学家的观点,从大气环流看,东亚季风环流加强,把热带的暖湿空气更多输送到北方。这叫副热带高压北移。在此情形下,包括黄河上游在内的三江源地区近年来河湖来水量都在增加。气象学家还预言,未来,雨带还将继续移动。
目前还不清楚,或者说有待于更长期观察、更深入研究的是这种变化,多大程度是因为碳排放增加导致全球变暖的作用,还是更长程的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具有更决定性影响。
这样的现象,超出我的知识范围,但大致也能领会理解。
这一路,也看到一种值得忧虑的现象。
当说到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时,人们都有意无意略去气候变化这个大背景,而完全归功于人的努力。比如荒漠地区植被增加,沙进人退变成人进沙退,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引为骄傲,这自然无可厚非。但把这一切都归功于人,而忽略背后的气候变化因素,就过于贪天之功了。再比如这些年青海湖水量增加,面积扩大,当然有政府与民间共同努力,进行生态治理的人为之功。但单单只说此点,而不说降雨的增加,更不说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高山地带积雪与冰川的超常融化,也是科学精神依然缺乏的表现。
有史以来,人类总因为过于高估自己的力量而付出代价;总是因为短视,因为贪天之功而付出惨重代价。
下午四点多,雨停了。
我们离开尖扎县城,沿着河边的公路去往上游的一个村庄。
公路上方,高高的水泥桥墩上还托着一条去往下游甘肃省的高速公路。
去的这个村子叫德吉,一个藏语名字的村庄。意思是幸福。“百度”了一下,在青藏高原上,不止一个村庄叫这个名字。西藏自治区有,邻近的甘肃省天祝自治县也有。这个德吉村,是一个新村庄。一个2017年才建成的移民新村。举国进行全面脱贫攻坚时所建。
县里干部介绍说,这是为切实解决浅脑山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县里提出新思路,叫山上问题、山下解决,为此进行移民搬迁。
我手里还有两张油印的新村情况介绍。
上面写着浅脑山。
浅脑山?我问,浅脑是个什么地方?
回答:可以说是一个地方,也可以说不是一个地方。
当然要追问:怎么是一个地方,又不是一个地方?
干部年轻,普通话标准,一时间语塞,答不上来了。
旁边有个黑脸膛的中年人,他解释一通,我没听明白,因为他口音浓重。而且,是双重的浓重。一重,青海当地人说汉语的口音浓重。再一重,他说青海汉话时还带浓重的藏族口音。请他慢一点,再说了一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