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大河源》(连载57)
○ 阿来
  9.化隆,多民族往还史
  再次翻越拉脊山。
  此山是日月山向东延伸的支脉,日月山又是祁连山往东南的分支。系贵德与湟中的界山,东西向蜿蜒起伏。湟水河在它的北边,南边是黄河干流。最高峰海拔4524米。公路穿过的山口海拔3820米。北坡陡峭险峻,山岩裸露。南坡,若往西去,是青海湖,是共和盆地,山势平缓高旷,草甸青碧。若往东,山势便急转直下,深切到深浅不一的红色地层露出的丹霞地带了。
  我往东去,海拔迅速下降。
  至化隆县,黄河边的县城巴燕镇已降到2840米了。
  还是龙羊峡以下的典型的地理:深峡间套着人烟密集的盆地。
  峡有三道:李家峡、公伯峡和积石峡。全县2000多平方公里,比起源头地区的草原县,面积小了很多,人口却大幅增加,达20万之多。
  化隆是回族自治县,自然是回族人口占比高,此外还有藏和撒拉等民族共同居住。藏族在此地的居住时间显然更久一些。
  特意不走谷底,选了一条蜿蜒在半山上的远路,这样可以俯瞰河谷中农耕的回族聚居的村庄,同时经过高处半农半牧的藏族村庄。
  山下,黄河上已不见出峡入峡的湍流,因为一座座水坝的修筑,黄河水已经变成了梯级分布的宽阔平湖。查阅资料,得知化隆县境内,共有7道坝,7座水电站,也是7座利于灌溉的水利枢纽。半山上,藏族村庄周围有块块耕地,再往山上去,是坡势平缓的宜于放牧的草甸。
  经过了一座寺院:夏琼寺。
  该寺历史悠久,建成于1349年,青海最古老的四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位于化隆县的查甫藏族乡。
  小雨,几头体毛上挂满晶亮雨水的牛站在寺院前的草地上。
  雨水落在寺顶的琉璃瓦上,落在妙音菩萨殿、弥勒殿等殿堂间的水泥地上。
  寺中很安静,轻曼雾气造成的氛围适于沉思默想。
  在藏传佛教史上,强调戒律,规定修行次第,创立了新兴的格鲁教派的宗喀巴大师即在此寺出家受戒,从此走上了为纲纪崩坏的佛教正本清源、重申本义、重振纯正教法的道路。乾隆皇帝为夏琼寺赐名法净寺,并敕赐汉、藏、蒙、满四种文字的匾额,上题“大乘兴盛地”。
  在这静谧氛围中,某处传来低沉的击鼓声,也听到了诵经声。
  寻声而去。
  没见到击鼓人。见到了几个年轻僧人,在一个房间中,敞开着门窗,用手和着这黄河沿岸深积的红黄胶泥。他们嘴唇轻微翕动,诵经,吐出在口腔中已有共鸣的声音。同时,在他们灵巧的手中,胶泥抟而为形,变成了一个个人偶或动物偶,这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某次法事准备贡品。
  寺名夏琼,藏语中的意思是大鹏鸟。
  之所以将这座寺庙取名为夏琼寺,主要是因为寺院所处的位置,一脉山行到尽头,山嘴向黄河谷地突出,被看成一只欲要展翅的大鹏。我站到那个突出部上,脚前是陡下的山壁。壁下是向着黄河延展的平缓地面。那里,是田野,是星罗棋布的村庄。成团的绿树,簇拥着农户的房屋;成行的绿树,侍卫着灌渠与道路。再远处,雾气弥漫,能看到黄河的水光。
  温润的雨,淅淅沥沥,落在万物之上。
  想起读过的佛经《妙华莲花经》中的几句,是佛对大弟子迦叶说的: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校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
  我确实看到,这一云所雨,一雨所孕,化生万物,无有差别。
  这雨也落在我的身上,头顶,肩头。我伸出手,几滴雨落在掌中,把沁凉一直传导在心上。
  用佛家语说,这便是心生法喜吧?
  佛说:“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
  如果放宽眼界,不只把佛看成一种允诺现世或来世福报的神灵,读佛所说法,其实也是一种哲学。关于世界的哲学。
  沿山路下去,很快就到了黄河北边的岸上。站在水边,面前的水面,已不是奔流的河,而是浩荡的湖了。
  雨还在下。
  雨落黄河,泽被两岸,万物生长。
  雨落黄河,展目四望,浩茫长河,其所从来,与其所从去,都连接时间的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贯通空间的三世,西方、中土和东方。都是“慧云含润”,都是“ 令众悦豫”,都是苦乐人间。
  化隆一县,沿着黄河北岸,耕地梯连,村庄相望,田舍俨然。只在高半山,还保持着畜牧生产的传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