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位于凤凰山下,越水之畔。
小村有三姓:李姓,陈姓,张姓。
这三姓,不知从何时起聚居此地。村里一位年过九旬的老寿星曾云:新中国成立前小村不过十来户人家,零散地沿河而居。李姓住在小村的东边,张姓住在小村的西面,陈姓住在张姓和李姓的中间。
大集体的年代,这三姓分别集中在三个生产队。李姓是二队,陈姓是三队,张姓是四队。那时,三个队百十来口人共饮一口水井。每天下午,村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来这里挑水,也有在这里洗菜的,水井就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三个队平常分别由队长安排干各队的活,秋收时各队给组民分队里收的粮食或蔬菜。每年的小年以前,三个队定要摊工抽人来淘井。明明知道这活特累,却没有谁有怨言。那时,由于庄稼缺肥料,也不是良种,组民们虽然每天起早贪黑地干,但吃的就是不够。相对说来,三队的历届组长都有魄力,干起活来能够带头,所以一年到头,三队分的粮食稍多点,缺吃的日子要少几天,别队的人都羡慕得要死。
大集体的年代,三队的组民一旦有什么纠纷或矛盾,总有长者出来说公道话,晚辈们一般都服从,很少出现打打骂骂吵吵闹闹的。二队的队干部,当时由一门子的几个叔侄担任,虽然处理事情上还过得去,但有细心人发现,他们总有那么一点点不公平。为了分一点粮食或柴草,在田地里或晒场上免不了发生一些争执。四队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责任制以后,二队有些年轻人嫌在家里憋得慌,便出去学手艺或学做生意,因此小村里,腰里现在鼓胀些的,数二队的多。但二队前辈们的点滴不快,在后辈们的心中好像烙下了印记,他们不大容易聚到一起。即便是坐在一起,有什么问题,意见也难达到一致。以至于外人这样评价二队的后生:出门在外人人是条龙,但在家干起事来却是条虫。三队的后生们,因在家能享受更多的温暖,所以出门创业要迟点,经济上虽不及二队的年轻人,但他们一回到村里,总能听到猜宝划拳的声音。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施行了多年,可四队的年轻人似乎把“多子多福”这句老话记得太实,以至于每户至少两个孩子。若头两个是女孩,那一定还会要第三个孩子的。孩子太多,家庭负担太重,家长自然无力供养。整整一个四队的年轻人中,上过初中的凤毛麟角,压根儿就没有上过高中的。孩子长大以后,家里自然靠不上,于是就早早地出门,有的干脆在异地做了上门女婿,也有的在外地逛了几年,学虽上得不多,却练就了一张社会嘴,能说会道,讨得女子欢喜,一个个领了外省或外地的漂亮姑娘回家做媳妇。这又很让二队和三队那些没娶媳妇的大小伙子眼馋。惹得不少长者骂他们:书念到猪肚子里去了!
小村距离越河很近,随便在什么地方打一口井就有水。十几年了,小村人家家吃自家压水井的水,早都不再去老井挑水吃,老井因此被乱石和枯草遮盖。小孩更不知道小村曾有一口古井及诸多的往事。
几十年的繁衍生息,小村膨胀了好多。人口由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现在的三四百人。现在的小村,境内有四条两横两竖村级水泥公路,小村人逐渐把房屋建在公路旁边,小村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漂亮得多了,也现代得多了。年轻人思想开放,早有李家的小伙子看上了陈家的俏女子,李家与陈家便成了亲家。也有陈家的姑娘看上了张家的小伙子,陈家与张家也成了亲家。这么一来,李家陈家张家都成了亲戚。经常听到大人教训爱骂人的小孩:不要信口胡诌!
前些年,有过红白喜事的人家,一般都是由本队人帮忙,关系好的别姓人搭点份子凑个人气,所以最大的事没超过十席的。如今,年轻人出门的多,一家有事,本家帮忙的根本不够,二来因为都是亲戚,就是不用下请帖,大家都会来帮忙,一家的事就成了大家的事。十来席显然是不够的,往往就是几十席。一过事,鞭炮噼里啪啦地响起来,小村就像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