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5日
孙子诗情长
○ 杜芳川
  时光像白驹过隙,还没来得及在手掌里细细把玩、在嘴巴里慢慢品味,便在不经意间从指尖飞逝,且一去不复还,看都看不见,摸也摸不着,觅也觅不见。一眨眼,孙子从襁褓中脱颖而来,好像春日阳光下的竹笋一样,噌噌地长到2岁6个月了。看着他一天天身高拔节、体重增加,都超过3岁童的标准了,我颇感欣慰。欣慰自己的功夫没有白费,欣慰他的饭没有白吃奶没有白喝,欣慰他的身体结实健壮有劲。双腿从走到跑,嘴里新词连珠,什么冰激凌真好吃、大熊猫真可爱、爸爸真能行、把我热得满头大汗,等等。他开口说话后,不仅会顺从大人说话,且也学会犟嘴,同时还学会了古诗词。
  8月5日晚9点多,孩子从万达广场遛弯回家,洗漱、喝完龙牡壮骨颗粒之后便要安顿睡觉。他躺在我身旁,四肢不安分,一会儿伸伸手臂,一会儿抬抬腿脚,一会儿又在床上“烙煎饼”翻来覆去不睡觉,非要将他睡前“四部曲”做完方能安静下来。为了打乱他的节奏,奶奶便让他背诵《静夜思》,他开口便来,在黑漆漆的夜晚、在平展展的床上一口气背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奶奶又说:“背诵‘山不在高’。”孙子闻言,张口便来,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开始,一口气背到“孔子云:何陋之有”结束,抑扬顿挫,有模有样,整整80个字,在他嘴里如倒珠子一般叮叮当当,一骨碌将刘禹锡的《陋室铭》背诵完毕。我心中暗暗惊叹他的记忆力,不知不觉中觉得孙子心中诗意情长,内心对诗歌有了一种膜拜。
  他能背诵《陋室铭》,并没有人刻意地去教他,他之所以能完整地背诵下来,这与小时候的“灌耳音”应该密不可分。自他6个多月开始,只要在客厅,不论是玩耍,还是哄他睡觉,乃至于吃饭喝水,他不会说话的嘴巴咿咿呀呀,手指指着客厅墙壁上悬挂着的清华美院苏适先生为我手书的刘禹锡的《陋室铭》让念给他听,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
  晚上睡觉前,撒娇让爷爷或奶奶抱他睡觉,他便开口说:“床上睡觉不好,爷爷(奶奶)抱着舒服。”为了让他尽快入眠,只能如此照办。每当此时,他就像小学的老师,我们更像小学生,唯老师马首是瞻,唯老师之命是从。抱着抱着,他又让到客厅去。到了客厅一定要让念《陋室铭》给他听。原来是让我们念给他听,到现在让我们念,他也跟着念。我们一首念完刚停歇下来,他便登场在怀里小声背诵着。背完后,又说客厅没开空调太热,要进卧室。甫一抱进卧室,他又开口了,说:“抱着难受,睡在床上舒服。”于是,又将他放在床上,给他或脊背或肚子或双腿双臂按摩着,不久他便安然入眠。
  自从孙子能完整背诵《陋室铭》后,我们在家给他不断地教诗,什么《春晓》《悯农》《登鹳雀楼》《月下独酌》等五言绝句,看着他无心的样子我就有点犯愁,没想到他还是个有心之人,我教一句,他有一句没一句漫不经心地说一句,或者不说,该玩的继续玩,但他是茶壶里煮饺子——心里非常有数。几遍下来,他便能背诵如流了。五言律诗能背诵后,又教他七言律诗《枫桥夜泊》。句子一长、每句字数一多,初次接触他有点吃力,多教几遍、多教几天后,他也能完整地背诵下来了。
  他背诵古诗,并非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我觉得他能将身体融入古诗,将古诗融入大脑,背诵古诗、理解诗意。在背诵李白《月下独酌》时,便一句一句向我提问,什么是“花间一壶酒”?什么是“独酌无相亲”?什么是“举杯邀明月”?什么是“对影成三人”?当我一句一句给他解释之后,他便心领神会,从此背诵此诗时再也不问我“什么是”了。
  背诵李绅《悯农二》时,他信口改词,将“盘中餐”改为“盘中饭”。尽管他改了一字,与原文不一致,但我觉得他心中理解了这首诗,否则他也不敢贸然修改。正因为他的理解,才会将“餐”改为“饭”。“餐”更有文学气息一些,而“饭”则更口语化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奶奶一直说“松泽,吃饭”,“餐”对于他来说比较陌生,恰恰是“饭”占据了他的心灵,于是对“饭”情有独钟了,活学活用,篡改古诗。
  清人孙洙在自编的《唐诗三百首》序中写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熟背唐诗宋词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孙子会背诵几首古诗不叫能耐,更不可沾沾自喜。一定要从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汲取方仲永“不使学”的教训,决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裹足不前,应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继续培养孙子背诵古诗的热情和激情,让他多读书多学习,闲来就要给他多教授古诗,给他多讲解古诗的含义,让他熟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理解古诗含义,让他的诗情在无止境的学习中更加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