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5日
《大河源》(连载49)
○ 阿来
  这是被誉为中国六大最美草原之一的祁连草原。
  经过一个个村庄,是游牧人冬天的居所。土夯墙,高山柳条编成栅栏,上面拍着牛粪饼。在阳光下干透了,有干草的芬芳。
  还有青砖墙红瓦顶建筑的小镇。是基层乡镇行政机构所在,也有基本的商业形态:超市、药店、理发店、裁缝铺。还有卫生院、小学校。百姓的屋顶插着经幡,小学校高扬着五星红旗。
  也有简朴的安静的,不那么金光灿烂,因而与周围的村落和草原十分协调的小佛寺。
  公路沿着河流,缓缓上升。车行100公里的样子,来到了一个大镇子,峨博镇。
  镇子在山腰上,背后祁连山峰丛陡起,排成一列耸立在面前。大多数山峰岩石裸露,少数几座还有积雪。公路在山坡上盘旋升高。终点是一个山口。绿底的路牌上写着:扁都口。还写着山脉两边两个城市的名字:西宁和张掖。
  张掖在北,河西走廊中。西宁在南,湟水河谷里。
  祁连山北,是黑水河,流向河西走廊,浇灌那里的绿洲,最后消失于沙漠。是内流水系。祁连山南,是大通河,一路汇集众水,奔向湟水,奔向黄河。
  黄河源行,黄河上游行,我走在黄河流域的边界上了。
  我站在这里,仰望更高的山峰,看见祁连山最高处的雪和冰川。
  北望南望,都是群山苍茫。
  此行中,到处都是新修新铺的平整公路。但我知道,这些新路,其路线,大致都循着1000年前、2000年前的古代驿道。
  行前,查阅过严耕望先生的巨著《唐代交通图考》河陇碛西卷。其中就有关于扁都口和当时从长安入青海的路线考证。
  那是大业五年,公元609年。
  为了进击河湟流域的吐谷浑,隋炀帝亲率大军出动。
  《隋书·炀帝传》记载了这位皇帝的御驾亲征:
  “癸亥,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陈兵讲武。五月乙亥,上大猎于拔延山,长围周亘二千里。庚辰,入长宁谷。壬午,度星岭。甲申,宴群臣于金山之上。丙戌,梁浩亹,御马度而桥坏,斩朝散大夫黄亘及督役者九人。吐谷浑王率众保覆袁川,帝分命内史元寿南屯金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将军张寿西屯泥岭,四面围之。浑主伏允以数十骑遁出,遣其名王诈称伏允,保车我真山。壬辰,诏右屯卫大将军张定和往捕之。定和挺身挑战,为贼所杀。亚将柳武建击破之,斩首数百级。甲午,其仙头王被围穷蹙,率男女十余万口来降。六月丁酉,遣左光禄大夫梁默、右翊卫将军李琼等追浑主,皆遇贼死之。癸卯,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霰晦冥,与从官相失,士卒冻死者太半。丙午,次张掖。”
  严耕望先生考证了这些地名,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临津关,在今甘肃省积石县的大河家镇。
  西平,后设治称鄯州,在今天黄河边的乐都县。
  长宁谷,严耕望先生考证说:“长宁谷即长宁水河谷,今北川水。”就是发源于大通县,在西宁汇入湟水的北川河。那是进入湟水谷地了。
  星岭,在今大通县北。已是祁连山中了。
  浩亹,就是大通河的古名。“梁浩亹”,就是在大通河上架桥。桥没有架好,恰好在皇帝骑马过桥时坏了,指挥修桥的朝散大夫叫黄亘,因此被问罪,斩了。
  大斗拔谷,即扁都口。过了这个口,就基本出了祁连山了。
  当年,隋炀帝率在此受到风雪重创的大军下到山那边的张掖。
  把这些地名连接起来,就是一条入青海和出青海的古道路线。
  在这里,我得到了一点新知识,原来,从长安去河西走廊并不只有从金城(今兰州市)翻乌鞘岭到凉州(今武威)这一条路线。
  唐人道宣所著的《释迦方志》记载,唐时往印度取经的僧人和唐朝的使者,从长安入青海,或回长安,也有人走这条路线。
  我站在扁都口上时,天空瞬间布满灰云,风也起来了,要下雨的样子。想寻一点当年隋炀帝和他的大军留下的印迹,却一点也没有。
  再往前几百年,这里是匈奴人的牧地,我们都熟悉匈奴人那首留在汉语诗库里的悲凉歌唱: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