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5日
《大河源》(连载43)
○ 阿来
  第五回 河湟画卷
  1.湟水河上,西宁古今
  黄河的干流已经在山的南边了。
  我们来到了湟水河谷中了。说青海的地理书中,常常河湟并称。
  湟水本是黄河的支流,人们将支流与干流并列,因为对青海来说,湟水河谷自古以来,就因宜于农耕,人烟稠密,经济发达,再加上政治和军事因素,显得比黄河上游的干流区域,更为世人所知。
  西宁,也是因湟水而兴的城市。
  两三年不到西宁,惊异于城市的扩张速度,新起的楼群,新的高架路与立交桥,新的开发区,又一次刷新我对这个古城的印象。
  更让人欣喜的还是依湟水河打造的湿地公园。
  “湟流一带绕长川,河上翠柳拂翠烟。”
  这是古人写西宁与湟水的诗句,现如今就在目前。
  进西宁城,第一站是去青海人民出版社,这一回的黄河上游行,正是应他们邀请,为写这本《黄河源传》。
  十几年前,就走访过出版社。那时的出版社长,是比我年轻的诗人班果。当时访问,混顿酒饭之外,就是去搜罗书。当时所得,是一套多卷本的《青海植物志》。这套书对我有大用场。我就靠这套书,外加一本藏医本草书《晶珠本草》指引,在青海四处游走,辩识花草树木。
  这一回去,出版社换了领导,也换了新楼。又寻得一套十多种的“青海地方志文献丛书”。都是清代和民国人编纂的地方旧志。除了黄河边的贵德和碾伯所之外,大多是关于湟水流域的。
  关于西宁,便有三种四册,《西宁府志》《西宁志》和《西宁新志》。这也是漫游大地时回溯历史的指引。有了这些书在手边,便有溯时间之流而上,了解西宁和湟水流域历史沿革的依凭了。
  先说湟水。
  湟水的上游,其西、南二源,虽然没得最终抵达,也是曾经非常接近过的。
  南源,出自湟源县哈拉库图东青阳山分水岭,汇药水、东科水至湟源县城与西源相汇。
  西源,发源于海晏县的包呼图山,因山得名叫包忽图河,也叫麻皮寺河,沿途汇集大小支流。习惯上以西源为正源,南源为支流。二水汇合于湟源县城后,始名湟水。
  湟水出西石峡至湟中县,再进入西宁。在西宁,湟水又接纳两条支流——北川河与南川河。流经小桥地区,接纳北川河。湟水出小峡而东,又称碾伯河,流经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享堂地区,汇入大通河,然后,经盐锅峡注入黄河。
  清代人文孚所著《湟中杂记》:
  “湟水,其源出西塞外。”
  “此水于丹噶尔东与众泉会流成河,由西石峡进口,又谓之西川河。湟中有勒且、宜春诸水,独以湟中名者,诸水皆归宿于湟,而流绕于郡邑。”
  湟中,过去是县名,如今已是西宁市湟中区了。
  湟水河源高程4200米,入黄河处高程1565米,全长三百余公里,干流支流造成许多峡谷、许多台地与若干盆地,为青海一省物产丰盛的农业耕作区。
  清代人苏铣的《西宁志》,是隔代编修的明代西宁卫志,关于明代湟水河流域农业状况,有详实记载。
  当时,经军民将宜耕地大力屯垦,至嘉靖年间,全西宁卫已有田地三千一百八十二顷。明代一顷地为一百亩,这已是一个相当广大的面积了。
  为使湟水利于农耕,官方与民间,都重视水利建设。志书就有当时若干渠水的记载:
  伯颜川渠,城西六十里,分渠有九。每渠灌溉田地五十顷上下。
  车卜鲁川(北川河)渠,城西北九十里,分渠有十。每渠灌田四十至六十余顷。
  那孩川(南川河),城南五十里,分渠有五,共溉田二百八十余顷。
  该志还记有能灌溉几十至百余顷的渠水一十六条。
  开垦的土地日渐熟化,加上水利增益,当时的湟水河谷地带农业技术日渐成熟,培养出多种适合高海拔地带气候条件的作物。
  “稷,……性凉而温,益脾胃。俗谓之糜,各卫皆有。”
  解释一下,“卫”是明代一级军事编制,但在青海等新开屯垦的边地,又兼有行政功能,当时的西宁所在,就是一个卫。
  “小麦,各卫皆有。”
  “豌豆,一名小豆……俗碓为面,与麦无异,价亦相等,遂用以兼给官饷。”
  “胡麻,……苗梗如麻,而叶圆润光泽,嫩时可蔬,道家多食之。俗用以供油。”
  “菜子,可为油。”这就是油菜。不仅是河湟流域大宗的油料作物,其嫩苗是时蔬,油菜花开,已成高原上重要的观光资源,同时还是夏季的主要蜜源。
  “青稞麦,可酿酒。各卫俱有。”青稞,岂止酿酒,更是藏族等民族的主食之一。
  “蚕豆,一名大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