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5日
读朱鸿散文集《吾情若蓝》
○ 周玲
  我与朱鸿只有一面之交。那是今年3月8日的“华说书旅公益行”西安站活动,当天朱鸿老师要分享他的新书《长安是中国的心》,我则是诵读嘉宾,要在朱老师分享之前上台朗诵他的作品节选。在活动开始之前,经组委会接洽,我与朱鸿老师互相加了微信,用来具体沟通诵读章节的选定。
  活动结束后,从西安回到上海,我遂产生了要诵读朱鸿老师作品的想法,于是征求意见于他,朱老师第一时间寄书给我,这本书便是散文集《吾情若蓝》。
  这本书,共 75篇文章,分6个部分,它们是:关于写作者自己或明丽或幽微的魂域的;关于牵肠挂肚的亲人的;关于女性和爱的;关于可以生而不能死的故土的;关于万物寄命且风光无限的大地及史迹的;关于写作者自己由衷钦佩的作家和其他艺术家的,有的是给其以帮助或影响的(注:本书后记语)。可以说,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特色,让人读来爱不释手。也正是因为朱老师文字的魅力,我决定把全书的诵读做成视频,在自己的视频号“梦岩诵读”上连载,目前已更新至17集。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相当于再把这本书看一遍,而且需要一字一句地去校对字幕。但我认为,如此精彩的文字,再读百遍,又怎能厌倦呢?
  对于其中的文章,我不能一一列举,只选两篇感触颇深的,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所思所想。
  一篇是《母亲的意向》。我窃以为,世人描写母亲的文章有很多,但像朱鸿老师描写得如此动情、如此细腻、如此流畅的,并不多。他开篇就写道:我的母亲是俊秀的,白皙的;是进取的,劳苦的;是忍让的,慷慨的;是敏捷的,坚毅的;是喜悦的,仁慈的。不到40个字,母亲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形若眼前了。他用七个章节,分别写了我爱母亲、母亲爱我、母亲的辛苦、母亲的豁达、母亲的伟大、母亲的生病、母亲的去世。其中,最后一个章节,只有一行字:2016年11月8日上午,我母亲走了。看完,不禁潸然泪下。
  在这篇文章里,朱老师用深情的笔触,记叙了很多细节。最让我感动,也让我久久不能忘记的一句话,是母亲对“我”和弟弟都遭遇不同苦难时说的那句:“娃呀,不发愁,天哪里黑,在哪里歇!”当时的情况很糟糕,父亲的疾病、“我”的灾难及弟弟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如此种种打击,母亲“白发剧增,皱纹加深”,生活摧残了她,却没有打败她,她就像一盏明灯,为这个家照明了前进的方向。对于这篇文章,我写不出更多的读后感,但一想起这本书,我就会想起这篇文章,想起这位伟大而朴实的母亲。
  我想介绍的第二篇文章是《苦难与智慧》。这篇文章记述了朱鸿老师拜访作家史铁生的前因及经过。
  朱鸿老师写拜访史铁生的过程很随意,或者是说流畅的文字里看不出一点忧伤,但有一个细节却深深打动了我。两人相谈甚欢,一段时间后,朱老师告辞,史铁生送客。到门口的时候,朱老师说:“您留步。”史铁生笑笑,便停下轮椅。就这一句客套话,却让朱鸿老师后悔不迭。他悔恨自己考虑不周:怎么能对一个双腿瘫痪的人说留步呢?他自责,但又心宽,史铁生似乎并未在意这些。如果,一个人的智慧从苦难中来,那么,“他是一个有心的人,他的灵魂有一种历练之后的澄明,还有一种高贵的忧伤”,这,也正是朱老师要拜访史铁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