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亲不过这水来,爱不过这山;厚不过这黄土,高不过这天;美不过这羊肚子毛巾呀,三么三道道蓝……”
信天游那激昂且铿锵有力的旋律,宛如灵动的精灵,在空中盘旋回荡,带着陕北人对这片土地声嘶力竭的情感渴求,响彻在广袤无垠、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千百年来,陕北人世世代代守望着这片饱经沧桑却又无比厚重的土地,在这里繁衍生息,将自己的生命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其独特的滋养,造就了黄河岸边男人们坚韧不拔的性格。他们个个吃苦耐劳,练就了极佳的水性,仿佛与黄河融为一体。这里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的羊皮筏子,承载着他们生活的希望。它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羊皮筏子的制作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需将整张羊皮完整无损地剥下,并做到薄厚均匀。随后,要进行特殊的晾晒处理,在时间与阳光的共同作用下,直至皮囊完全密封,能够反复充气使用。羊皮筏单人即可轻松搬运,随时随地都能充气,成为黄河岸边不可或缺的存在。
常言说得好:“千年筏子百年桥,万里黄河第一漂。”这羊皮筏子搭建起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交通“桥梁”,更为父老乡亲们带来了财富与机遇。生活在黄河岸边的男人们,时刻留意着黄河的潮起潮落,关注着气象的瞬息万变。水涨之时,他们如矫健的猎手,下河渔猎,收获生活的馈赠;水落之际,他们又化身勤劳的农夫,在岸边辛勤耕作,播撒希望的种子。
夏日的傍晚,夕阳如血,在那如诗如画的余晖中,黄河宛如一条金色的丝带,平静地流淌着,没有了白日的喧嚣与奔腾;山峦也仿佛被这宁静的氛围感染,静谧无声,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时间仿佛在此刻凝固,一切都化作一幅永恒的画卷,美得让人陶醉。黄河岸边的生活,犹如一首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的诗篇,虽然充满了艰难与枯燥,但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生命的坚韧与执着。一针一线的缝补,都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一餐一饭的操持,都是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生活在黄河边上的女人们,宛如一朵朵盛开在艰苦环境中的铿锵玫瑰,比别处的女子更为坚毅、勤劳。她们不仅要像男人一样上山种地,承受着烈日的炙烤与农活的艰辛,还要承担起诸多烦琐的家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度的操劳,使得皱纹过早地爬上了她们原本秀丽的脸庞,但她们眼中的光芒从未熄灭,那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庭的奉献。黄河边的孩子也早早懂事当家,小小年纪便懂得礼数,仿佛是在黄河的涛声中学会了成长。为了补贴家用,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的习惯,七八岁的孩童已然成为大人的得力小帮手。他们在黄河沿岸割猪草、打酸枣、挖药材、捉蝎子,用弱小的身体承载着家庭的责任。嬉笑打闹的欢乐、生活艰辛的泪水,都成了他们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我从梦想的云端再次眺望故乡的黄河,它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流淌得从容闲适,没有了记忆中那种波涛汹涌的气势,仿佛一位历经世事的老者,矜持而尊贵地向前流淌着,它没有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却有着自己的温柔与宁静,那缓缓流淌的河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力量。
相较于过去,家乡黄河的河道如今变窄了许多,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大自然变迁的见证。因近年来气候的变化,那些曾经被河水淹没的地方,已然干涸,干裂成一片片龟纹般的河滩,布满了一道道裂痕。然而,雄伟的高原,终究无法阻挡黄河东流入海的坚定脚步,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时光一天天流逝,我们也在岁月的长河中一天天成长,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涛声,如激昂的战歌,让我为之振奋,感受生命的力量;那缠绵轻柔的水波,如母亲的抚摸,令我难以忘怀,体验生活的温情。
站在堤坝上纵目四望,眼前的黄河依旧奔腾不息,可却鲜有人发出赞叹,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忽略了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历史的笔触,记录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那是对岁月变迁的感慨、对黄河伟大贡献的敬意,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许。而黄河依然保持本色,奔腾向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追寻、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