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3日
《大河源》(连载42)
○ 阿来
  现在,河水往深切,下到了更低的谷中,而把这些曾经有水奔流的峡谷留在了高处。穿行其间,只是感到久远的时间。比人类历史更加久远漫长的属于地质史的时间。
  景区可以自取的旅游小折页上,用了一套地质术语,说这里的景观,由古近系与新近系彩色砂砾岩层构成,呈现一套连续的河湖相沉积。这就是很久远的时间了。古近系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30万年前。那时,这些高峻的山地还在水下,没有黄河,当然也没有人。
  那不是人类史,而是地质史。
  地质学家说,在地质史上,形成七彩丹霞的地区主要是湖泊环境,湖底沉积物富含各种矿物质。
  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导致这些沉积物露出地表。
  然后,长时间的风化与降水的侵蚀作用,使得这些矿物质以不同的形式析出氧化,从而形成了七彩丹霞的独特色彩。
  当地干燥的气候条件,使风化和侵蚀作用更加快速,有助于七彩丹霞的形成和发育。
  此外,地壳的运动还导致了岩层的褶皱和倾斜,导致了岩层破碎和形态的多样化。
  现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大陆降雨带北移,西北干旱地带的降水正在增加。离开阿什贡国家公园不几天,就得到消息,大雨造成洪水,导致了一些七彩山壁的坍塌。
  不必惊讶,地球本身,本就不是创世以来就有的样子,沧海桑田,改变什么,毁灭什么,其实都意味着,造物的力量在塑造新的景观。也许是从来未有过的更伟大的景观。
  离开阿什贡国家公园,公路两旁依然是连绵不断的丹霞景观。
  直到公路离开河谷,向拉脊山攀爬,地势升高,那些红色的岩层才消失不见。
  山上,岩石的颜色和质地都发生了变化,那是地球演化史上另外的时间、另外的成因所造成的。
  红层地貌,是在水中沉积而成。而那些看起来质地更加坚硬的、金属灰的岩石,可能是由奔突的地火所煅造。但它们一样会风化,会水蚀,会被生长其上的树木根系中分泌的化学物质所分解,化成砂,化成泥。
  拉脊山梁两边,是草木丰茂的植物世界。
  几次停留,是因为看过严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图考》,其中追溯考证了唐蕃古道上一程程驿站。我想在山上看到一点点那些驿站的残留印迹。但我只找到当年驿站大致的位置,而想看到当年驿站一点残墙,灶中灰烬,或者一只破碎酒壶的愿望,当然不会实现。因为时光久远,更因为这些山地从地形到植被都在不断变化。
  我确实曾经在荒原上遇到过这样的遗迹。古驿站的一点点残墙,曾试着往墙根下挖掘。没有工具,只是用一根手杖,看会不会有某一块石头上刻着几个字,或者一首诗的残句。但半小时不到我就住了手,因为缺氧而喘不上气,更因为想到,这也是考古,没有资质试图挖掘文物叫盗掘,这更给自己找到了住手的理由。
  下山了,过塔尔寺,没有停留。去过那里不止一次。
  寺院的错落的金顶在视线里出现,然后,又渐渐落入后视镜中。
  青藏铁路即将通车的2006年,一行人从西宁出发,要在通车前再走一次青藏线全程,并一路去访问那些铁路建设者。出发时,车队停在寺庙的白塔前,在那里祈祷一番,然后上路出发。
  关于这座寺院,我首先想起的是,溪流旁,佛殿间芬芳四溢的丁香花。因这香,又想起佛教护法八部众之一,称为乾闼婆的,是以香为食的。又想起,曾去过寺中心的金殿,殿外阶前,长着一种绿树,僧人说是菩提树。王子悉达多在印度榕下悟道成佛,那榕树就叫了菩提树。那是树干又粗又高的树,是大枝大叶的树,是热带乔木。塔尔寺中的,是寒温带枝小叶也小的树。不过不要紧,“菩提本无树”。但凡能唤起智慧,使人觉悟的,不管是什么树,都是菩提树。
  当地志书《湟中杂记》中对此树也有记载:
  “塔尔寺,一名佛山。”
  “殿瓦皆镏金。殿中有银塔一,即宗喀巴藏舍利之所,故寺以此得名。”
  “喇嘛有黄教、红教之分。首倡黄教者,宗喀巴也。相传宗喀巴生时,胞衣埋此地,后生菩提树一株,并言叶能生成梵字,能治百病。”
  也有人说,这树是旃檀。应该不是,“旃檀生南海”,是热带树木。这树有妙香,是制作檀香的好材料。
  佛经里常讲到香:烧香、涂香、抹香、和合香。
  佛教信仰中,还有一个佛国,叫一切香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