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9日
《大河源》(连载40)
○ 阿来
  4.天池下的循化
  出河阴镇,走S101线去西宁。
  出镇就是过公路桥去黄河。桥上有一句大字广告:天下黄河贵德清。
  黄河,在流经上游的同德、共和一带时,就已经变得相当浑浊。以前的黄河清,是靠在流经贵德盆地时,缓流和湿地的沉淀。今天,经过一个又一个电站水库,泥沙沉积,加上整个流域的生态治理,黄河的清流就更加有保证了。
  前两次来,我曾沿着河岸的田野和林带徒步很远,也曾站在这桥上眺望黄河。早晨,面向东方眺望旭日东升,傍晚,夕阳西下,宽阔的河水上一片金光。
  其中一次,还顺河而下,去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那里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聚居。
  黄河上游分布的不同民族,即便号称世居民族,其实都是在不同时代迁移,并融合当地族群而形成的。
  汉族来自陇东以远的中原。
  藏族来自雅鲁藏布江流域。
  撒拉族来得更远,他们来自中亚的撒马尔罕。
  此前这里的主人,是创造了马家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和宗日文化的不知名族群。后来是秦汉时代不同的古羌:丁零、烧当之类。那时,汉朝大将赵充国就已经率军抵达过这里,争战,屯垦。
  再然后是从东方来的鲜卑。
  循化境内,不同的地方,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宗教建筑耸立,各带鲜明特色的民居在四周环绕,几百上千年中,时光与情感一起积淀,与文化一起从容积累。几百上千年时光中,这些族群与这片土地,早已血肉相连,命运与共,内在情感与外在风貌,早已经水乳交融了。
  循化县城附近,撒拉族聚居的村庄和清真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墙上的颜色:清纯的蓝,比天空还鲜明的蓝,描绘了具象或抽象图案的蓝。
  循化是撒拉族自治县。往海拔稍高的地带去,又有文都藏族乡。
  我去了那个乡。
  农耕与游牧的过渡带,或者叫半农半牧区,一座座夯土作墙,夯土为顶的方正民居,一个个这种房屋聚合的村庄。宁静又遥远。
  我去,还因为其中一个村落。麻日村,是十世班禅大师的故乡。
  村子里房屋疏朗分布,之间有田地,长着将要抽穗的青稞与正在开花的油菜。天半阴半晴,阳光和微风都很和煦。
  路旁的土墙根长着几种野生草本:骆驼蓬、角茴香、某种蓍草,它们都在开花。骆驼蓬的花藏在密枝细叶中间,蓍草的伞形花却高举在风中,轻轻摇晃。
  大师故居到了。土筑的围墙,纹理斑驳的木门,老式的黄铜门锁。也就是一个比普通百姓人家大了一些的藏式院落。
  大师出身于一个土百户家庭。等级不高的贵族。也是中央王朝册封的一级行政官员。进门,院子里开着盆栽的花,高原人家喜欢的品种,翠菊,一种色彩丰富的菊花。
  西院是一家人起居之处,也是大师降生之地,已有百年历史。
  东院盖有两层藏式楼房,楼北正中为佛堂,侧边有会客室和大师曾经的卧室。大师故居已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不是大师降生于此,这也就是一个寻常地方。
  但在某个瞬间,一个地方,一户人家,被佛光照见,那就不可能再普通了。
  大师本人是菩萨化身,那就得满怀救世心,发菩萨愿,行菩萨行,为国为民,广行善业了。
  我去文都乡的时候,按佛教观念讲,大师已完成此一世在尘世的功业。
  佛教为在这个世界艰难生存的人们指引了一条解脱之道。那就是相信宇宙中还存在另外的美好世界。比如阿弥陀佛驻世的西方极乐世界。但我相信的只是这个世界。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他的小说《悉达多》中说过这样的话:“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