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要喝两杯向这位伟大的边塞诗人表达敬意了。
县府招待所周围,满是有年头的梨树,浓荫一派。夕阳辉映下,清风徐来。来了两位熟悉贵德历史地要的朋友,由他们导引,去街上打包几个凉菜,在客房里一边小酌,一边共话此地的漫长历史。
夜深送客,再于枕上翻阅编于前清的当地志书,青海人民出版社组织整理的《贵德厅志》。
历史上,由东向西的丝绸之路和由东北而西南向的唐蕃古道在此相互交错,又各自延伸,使贵德成为沟通边地与中原和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纽带。
三千年前五千年前乃至更为久远年代,陆续发现的人类活动遗存略过不谈。见于史书记载者,是此地早在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此地便纳入汉帝国版图,开辟了河关县。今贵德地方便是该县属地,并开筑道路通向黄河下游的汉朝金城郡(今兰州市)。
东汉时,又开辟从湟源至归义城(在今贵德县尕让乡)驿道。
南北朝时期,建国青海的吐谷浑开辟了从贵德至河州(甘肃省临夏州)驿道。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汉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4年,在今贵德贺尔加地方的黄河上建造了用数舟连接的浮桥。
驿道开辟,当然是为有效实施行政管辖,但也使得不同族群、不同语言的人,不同信仰的人,不同行当的人,来来去去,交往交融。自然也有不同的政治力量,或执礼相尊,或冲突碰撞,彼长此消,此消彼长。但历史终归有一个大的走向,文化趋于融合,而不是封闭;版图趋于统一,而不是分离。背后,最终的支撑,还是文化,还是先进文化的力量。
黄河有奇伟的自然传,黄河更有瑰丽多姿的人文传。
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设浇河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浇河郡为廓州。贵德都是这郡与州之属地。
后来,更成为唐帝国与吐蕃频繁拉锯攻守的地带。
南宋宝祐元年、蒙古蒙哥汗三年,公元1253年,蒙古灭金后在河州设置吐蕃宣慰使都元帅府,置贵德州宣慰司,这是贵德作为此地名称的首次出现。
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正式设贵德州,属陕西行省河州路。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贵德州为归德州。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归德州为归德守御千户所,隶临洮府河州卫。
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61年,归德复改为贵德厅,设抚番同知。
民国二年,公元 1913年,贵德厅改为贵德县,隶属甘肃省西宁道。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青海建省,贵德隶青海省。
1949年9月18日,解放,同日成立中共贵德县委和县人民政府。
民国年间编成的《贵德县志稿》中说:此地“由边卫而郡县,由畜牧而农田,势相因也”。总结得好!历史不止是时间的累积,历史自有意志,历史的意志,亦如黄河,虽然百折千回,终归是要艰难向前。
第二天早起,漫步梨园。老梨树都颇有年头了,树干都显出很苍老的样子,却又枝繁叶茂,生机勃发。梨园中,管护精细,没有恶草蔓生。仅此一斑,以小见大,由此可见此地耕植传统的勤谨久远。
去游览贵德古城。
《贵德县志稿》记载中有这座古城:
“……旧吐蕃地。元至元间,置贵德州,筑城,后废。”
“明洪武三年,征西将军邓愈开复其地。七年,委河州左卫指挥筑修土城。八年,设守御千户所,至十三年竣工。万历十八年增修。”
从此,这座城就一直存续下来,一直在这里了。
“周围三里八分,长六百八十三丈五尺,高三丈五尺,根宽二丈八尺,顶宽一丈二尺,女墙五尺,垛口三百二十处。南北城门二,南门曰文启,南门连城倾塌多年,关闭不堪。”
另处又补充:“南北二门,城楼一,逻铺三十二。壕深一丈五尺,阔三丈二尺。”
古城坐落于古德县城河阴镇,一组明清建筑,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城墙基本保存完好,整个建筑群在老城中呈品字形排列。
其中,文庙和玉皇阁最具代表性。此外,还有供奉关羽、岳飞和马祖的关岳庙,仍保存有清代壁画的城隍庙。还有民国年间增建的民众教育馆,都是颇具青海当地建筑特色的汉式建筑。
还有藏传佛教规制的大佛寺。
文庙有棂星门、泮池、乡贤名宦祠、七十二贤祠、大成殿等十二个单体建筑。大成殿供奉孔子之神位。
昨晚做功课查地方志,知道明万历十七年年,公元1589年,明朝地方官为“移风易俗,淳化民风”,为使“皇图永固,时岁享昌”,“恭择城中场地,创修玉皇圣阁”,历时四年竣工。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重建玉皇阁。清同治六年,当地回民起义,玉皇阁毁于战火,于光绪年间再次重建。
在倚靠城墙的玉皇阁前,拾阶而上,楼上回廊是古城的最高点,环顾四周,城墙外是林带与芦苇丛生的湿地。望城郊,远处有清真寺的宣礼高塔,林木掩映中,还有藏传佛教的白塔。顺回廊转回到阁正面,整个古建筑群都在眼前。墙上砖与顶上瓦,都是亲切沉凝的泥土的灰色。大小建筑,疏密有致,相依并从,布局美观庄重。视线再远,就是环绕着古城的新城,纵横的街道间,楼房紧密错落,其间车往人来,声音翻沸,已是今天的人间。
古城显得有些苍老落寞,如一个老人在沉思默想,也许,这老人也想让今天热切而仓促的人们,多来这里,听听他的言说。关于兴,关于亡;关于天,关于地,关于人,关于那条沉缓流淌的大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