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炎热,正式开启夏天模式。尤其是中午,气温飙升至三十几度,那响晴毒辣的日头让人惧怕,宁愿不吃饭也不想汗流浃背。妈妈说,天这么红,又该吃凉粉了……
子长有好几种凉粉,绿豆的、扁豆的、洋芋淀粉的等,我们家人最爱吃荞面凉粉。荞麦因抗旱耐瘠稳产是陕北广为种植的农作物,夏季开粉红色小花,秋天结籽,去皮后为灰白色。性凉,解暑泻火降三高,在家乡被巧媳妇们加工成凉粉、饸饹、圪坨等健康美食,深受陕北人民的喜爱。
做凉粉工艺繁复,需早早起来把荞麦糁子提前三四个小时加凉水搅拌均匀渗透,这样便于下一道工序用擀杖最大程度将糁子碾干净,省力还不浪费。这个纯体力活儿通常是爸爸来干,等糁子碾好成片状,他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接着妈妈把碾好的糁子装进专门揉凉粉的纱袋里,放在大盆子里一边往袋里加凉水一边揉搓,反复几次,乳白色的面糊就分离到盆里,袋里只剩下残渣了。待早饭吃过,爸爸拾掇完家什,技术活儿妈妈闪亮登场。她先给锅里倒一些凉水,水开后娴熟地往里倒一勺糊糊顺时针不断搅动,等咕嘟咕嘟冒泡翻滚时再加一勺,不断加不断搅,此处是焯凉粉最重要的环节,需火旺且用力均匀,否则凉粉熟后黏度大锅底易焦煳,那样凉粉吃起来一股烟串味,极大影响口感。就这样不断添加不断搅动,因凉粉越来越多越往后力道越大,大约四十分钟后一锅凉粉就熟了,妈妈将其舀到瓷盘子里静置晾凉。然后再烧一锅开水准备做凉汤,凉粉好吃调汤是关键。待开水晾凉,先把盐化进去,妈妈常说“好厨师一把盐”,接着是灵魂调料——天津米醋精,据说,全中国除子长外其他地方的人都不吃米醋精,也没有米醋精。妹妹在西安住,每次回来要买红葱、米醋精,说吃惯这个醋了,白醋没味。凉粉里最认这个醋了,不仅颜色好,而且就是那个味儿。最后,妈妈炼一勺滚油,加辣面、姜面,“刺啦”一声泼进去,立马红油油一片,香气四溢。依次加入刚炒好碾碎的土芝麻、碧绿的黄瓜丝,特别有食欲!再熬点洋柿子酱,简直就是完美!
每次做凉粉,赶中午我们就吃上了,谁让我们有个潇洒的妈呢!糊糊多的时候还会用篦子漏一盆漏鱼儿,六月天凉爽酸滑的漏鱼儿或凉粉一碗下肚,每个毛孔都透着舒坦,娃娃大人不用吃得滚脑淌水,那叫一个舒心。这美好的感觉是爸妈五六点起来在锅灶前忙活,热得汗流浃背带来的。这天底下除了父母,还有谁这么在乎我们?谁能做得到?
有的人家吃凉粉爱搭配枣饼子,我们从来不那样搭。妈妈说甜的和咸的有点反胃,下午她常用高压锅烙一些起面饼子,里面夹着腌韭菜或者地椒叶,大如锅盔,色泽金黄,外焦里酥。甜蜜特别喜欢吃,总说我烙的饼不如外婆的好吃。
寺湾有一家著名的盖盖凉粉,就是把熟透的糊糊直接晾在高粱秸秆纳成的方盖或圆盖上,这样等晾凉切出来有好看的花牙牙。上周去给孩子开家长会,顺道路过慕名品尝,结果大失所望。凉粉做得不错,一看荞麦糁子没掺假,凉汤调得着实一般,除了咸和酸,什么味都没有。洋柿子酱更是咸得只敢拿筷子头挑一点点,比起妈妈的味道,简直差远了!也难怪,最近洋柿子比较贵。前几天和妈妈聊天,我还笑着说,下次要和妈妈学做凉粉了,一眼看下我是家里最合适的传承人,等妈妈年龄大了做不动了,家人想吃了我好给做,不要把这手艺撂了。
亲爱的朋友,听了我的介绍,想不想来一碗地道的荞面凉粉?想不想来瓦窑堡了解我们家乡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看一看我们引以为傲的高柏山黄帝文化园、有万佛岩之称的钟山石窟和晋重耳韬光养晦的养生谷?看一看党中央毛主席曾战斗生活过七个月十四天的红色土地,体会老区人民的热情好客?除了荞面凉粉我们还有碗坨油糕黄米馍、煎饼凉粉猪灌肠,就怕你到时候吃得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