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万年,对人类来说,是漫长的时间。但相对地球历史,相对青藏高原几千万年隆起升高的漫长时间,却相对短暂。
黄河的幼年期,还徘徊于青藏高原之外,远不具有今天从世界屋脊蜿蜒而下,盘曲迂回,奔流入海的盛大气势。
一般说来,黄河上游与中下游的分野,正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上。这个界线,大致在临夏盆地与积石峡之间。由积石峡向西至龙羊峡,黄河恰好穿越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界山——祁连山向东南方向延伸的拉脊山一线。临夏盆地海拔约1750米至1800米,龙羊峡西侧的共和盆地海拔大致在2600米至3300米之间。
由积石峡至龙羊峡,黄河落差在千米左右,形成了深切谷地以及被多段峡谷分隔的循化、尖扎、贵德等山间盆地。这也正是黄河由黄土高原攀上青藏高原的大台阶,这个台阶上端最长最险峻的龙羊峡,正是黄河进入青藏高原的最后一道门坎,过了龙羊峡西口,便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开阔地带了。
地质学家已经完成了黄河向青藏高原上游推进的时间表。
距今110万年,黄河穿透积石峡,向青藏高原爬升。
距今60万年,黄河切开今尖扎和贵德之间的李家峡。
黄河继续上蚀,于15 万年前,终于打通了龙羊峡,上到了共和盆地,上到了青藏高原的高原面。
30000年前,不断上溯的黄河终于到了若尔盖,至鄂陵湖和扎鄂湖再上星宿海的河段,终于到达今天的黄河源头地区。
当向上侵蚀的黄河贯通了横阻的高山,打开上方一个又一湖盆,蕴蓄其中的水,从决堤处奔流下泄,一定造成过澎湃的洪水,黄河借此增加了力量,以比上溯时更快更猛的力量,深切峡谷,塑造出今天以深峡串连盆地的上游地貌。
几乎是同一时期,原始人类也出现在这片高原。近几十年来,沿黄河干流和支流,不断有古人类活动的遗迹与遗物被发现。在共和盆地,就有一万多年前旧石器的出土。
5000多年前,以至于再晚近马家文化遗迹的发现就更加丰富了:房屋遗址、石器、骨器,陶器,和各种兽类骨骼。
文化类型也各有独特风格,马家文化、卡约文化、齐家文化,还有我到达了现场的宗日文化。这说明,黄河上游,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沉寂荒凉。
在上游地区未被黄河贯通之前,眼前这些山间盆地,是一面面古代湖泊,有些湖泊面积很大,比如共和古湖和若尔盖古湖,正是从下游向上侵蚀的黄河,使这些湖泊的积水一泻而下,参与了造出深峡的浩大工程。黄河自然演化过程是由湖变峡。今天,人工干预使得这个过程逆转了方向。河上造坝成湖的进程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得以实现。从龙羊峡到李家峡,一连串人工湖碧波荡漾。龙羊峡以下,其他黄河深峡中,我经过的地方,就见不止一座大坝正在兴建。
3.天下黄河贵德清
贵德县全境地处黄河谷地,沟壑纵横,山川相间,呈现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地貌。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尤其是县城所在的盆地尤为宽阔,海拔高度2200米,适于农业耕作。
两岸山地发育的众多河流都向黄河主流汇聚。
从北岸而来,是多龙、浪麻、昨那、多拉、曲卜藏、龙春、尕让、松巴等8条;南岸则有暖泉河、莫曲沟(西河)、高红崖河(东河)、清水河4条。
黄河自龙羊峡西来入境,向东奔流,横贯全境,流程74.7 公里。出境的松巴峡口海拔已低至2170米。
全县河流年径流量35568.2万立方米,拥有相当丰沛的水力资源。已相继建成总库容10.79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为420万千瓦时的拉西瓦水电站,总库容0.26亿立方米、总装机量16千瓦时的尼那水电站。
贵德县政府网站上说,拉西瓦水电站建成以来,已累计发电1462.49亿千瓦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之外,更蕴含巨大的生态效益。相当于减少标准煤耗4241.2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573.36万吨。
水电站的建成,也为水利工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以前,适合耕作的河流阶地在高处,黄河水在低处白白流淌,鲜少能加以利用。查清代贵德志书,也记录有从黄河汲水,灌溉高处田土的努力,但都是小规模的,灌溉面积很小,而且,往往因灾,因年久失修,又荒废弃置了。守着一川丰沛的黄河水,农业还是靠天吃饭。当拉西瓦大坝提高了水位,该县大型灌溉系统得以兴建。
该水利工程从水库取水,渠首在2440.38米处,渠尾高程为2391.81米,就有了48.57米自然落差。水从高往低流,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落差。新建干渠总长52.27公里,设计流量9.43立方米/秒,加大流量最高可达 11.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达10万亩以上。
贵德盆地,在青海一省中,自然气候条件相对优越,高原面上的传统牧业之外,盆地中特别适合农耕,素有青海小江南之称。
当天进贵德县城,进晚餐的农家小院,桃树杏树成荫,院里鲜花都是株高花大,颜色浓艳的品种:牡丹、大丽菊和蜀葵。雄荒大野的地方,人们要的是热烈与喧腾。菜肴有鱼有羊,还有现从地里采摘的时令蔬菜。全不是苦寒高原的情景了。突然就想起岑参一千多年前在西域见到蜀葵花时所作歌行中的惊艳之情,还相当应景:
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
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
请君有钱向酒家,
君不见,蜀葵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