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有一份旅游指南。
龙羊峡景区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与贵南县交界的龙羊峡谷入口处。从西(宁)倒(淌河)一级公路至日月山,再转至日月山至龙羊峡公路即可抵达。距省会西宁市147公里,州府恰卜恰镇65公里。属峡谷自然风景区和工业旅游型景区。
此处,上距黄河源头1684公里,下距黄河入海口3778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人工湖。湖区年平均气温7.5℃,最高水温16.5℃。
部分湖区还开发为绿色环保的水产养殖地,引进饲养虹鳟鱼、池沼公鱼等鱼类。昨晚,在州府恰卜恰,已经品尝过湖中产的三文鱼了。
其实,所有这些翻天覆地的巨变中,更重要的还是人的改变。
是改天换地过程中,对人的锤炼与改变。
这样的环境中,容不得人躺平。人必须以默默无闻的劳作,以艰辛的付出,求得环境改善的同时,完成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那些在风沙雨雪中,奋斗经年,流血流汗,为共和国建设,为西部地区发展默默奉献,外来的建设者,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建设者,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肯定是进取而强健的。
那些在新时代,新风气中耳濡目染,打破了封闭与保守,接受了新思想新观念,接受了先进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当地人,经受了文明新风熏染的当地人,和过去时代里的前辈人是不一样的。
“苟日新,日日新”。
跟上时代前进步伐的人,与因循守旧者是大不一样的。
在遥远的黄河峡谷深处,我遇到了这样的人群。他们神情沉静,目光坚定,对自己,对未来都怀抱着美好的希望。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他们的未来就是我的未来,他们的希望正是我的希望。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相关。”
是的,今天的中国,所有现实的改变,所有人的眼光,心胸的变化,精神的成长,都与我相关。我也是一个农夫,一个牧人,一个工程师,一个推土机手,一名教师,一个社区干部,我也是这片土地的儿子,这片土地上所有人都是我的同胞,因为我们共同拥有这片河山!
这里是黄河,用几千里的流淌与滋养将中国人紧密串联的黄河。
5.动能不竭的共和盆地
共和盆地,在农牧时代,因为少雨,因为风沙,是一个先天贫瘠的地带。人的索取稍多一点,脆弱的生态平衡就被打破,环境不断恶化。
但在工业时代,城镇化时代,数字化时代,一切都在悄然改变。劣势变优势,水与光,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其巨大的开发价值就显现出来。
原来,这地广人稀的荒漠,却是一块非凡的能源宝地。
盆地表面,风、光、水,转换为源源不绝的动能。
盆地下面,还有巨量待开发的能源宝藏:干热岩。
干热岩,埋于地下数千米深处,是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流体的高温岩体。一般温度高于180益。地质学上讲,这种岩体绝大部分为中生代以来的中酸性侵入岩,也可以是中新生代的变质岩,甚至是巨厚的块状沉积岩。
干热岩的工业前景是转换利用其内部蕴含的热量。
据近些年调查,共和盆地地下干热岩资源巨大。
目前,地勘工作者已在共和盆地成功钻获多口干热岩井,具有埋藏浅、温度高、分布广泛的特点,这是我国首次发现大规模可开发利用的干热岩资源。公开发布的勘探资料说,这些钻孔涉及的干热岩面积达150平方公里。
在初步摸清资源储量的基础上,干热岩能源提取的技术研究与实验同步展开,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俗地说,干热岩能量的获得要用水作为转换媒介。
其开发方法,从地表往干热岩中打注入井,封闭井孔后向井中注入高压水,在岩体致密无裂隙的情况下,这些水会使岩体垂直产生许多裂缝。随着低温水的不断注入,裂缝不断增加、扩大,并相互连通,最终形成一个人工干热岩热储构造,使水温升高至200—300度。沸腾的水引到地面用于发电。降温之后的水又回灌到地下,循环利用。一种未来的清洁能源。
早在十年前,我国科学工作者还创新出一种重力热管技术,用于干热岩的开发。把一根热管深入干热岩层,热管壁用一种导热速度极快的材料制成,热管内灌装沸点很低的氨水。管子接触到炽热的井壁之后,其中的氨水很快变成氨蒸气,在重力作用下返回地面,做功发电。重力热管技术,只需要打一口井,不用压裂岩石,也不用消耗其他能源,是一种更安全、更节能的技术。
干热岩发电可大幅降低温室效应和酸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生产过程不受季节、气候制约,干热岩发电的成本仅为风力发电的一半,只有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预期,曾经因荒凉,而被人视为畏途的共和盆地,在国家建设需要越来越强劲动能的时候,将迎来一个更加繁荣的黄金时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