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龙羊峡电站的厂区和职工的生活区。进厂的路上绿树成荫,下车,路面湿润而清凉。这是荒原上一座更大的绿岛。
一个女工程师已在等候。为我们一行导引解说。
展室墙上,老照片,文字,地图,将龙羊峡的过往与今天,一并呈现。
龙羊峡,黄河穿流其间,河谷两岸,两边是起伏的茶纳山,中间是一片宽阔平坦、肥沃丰腴的盆地,正好成为一个巨大的天然库区。到了峡口附近,缓流的黄河猛然深切,两岸峭壁陡立,三十多公里长的深峡,两岸相对高差两三百米,最高处达800米。两岸距离,宽不足100米,最狭窄处,仅有30米。深峡中,黄河水咆哮湍急。正是修建水电站得天独厚的地方。
原来,这里的原野,历经百万年、几十万年,未曾经历巨大变化的河山,高处平坦,低处深陷崎岖。人类出现,万年千年,也不过是游牧,然后农耕,生产力低下,靠天吃饭。
那时,这个龙羊峡镇所在的地方,没有辏集的人烟。黄河寂寞流淌,北岸是共和县曲沟乡,南岸是另一个县,贵南县的沙沟乡。关于气候也有民谣说:“荒山少见绿,一日春夏秋。 ”
1976年,共和国的水电大军在建成黄河上的刘家峡水库后溯河而上,转战到这里。高峰时期,这里聚集了十万人的水电建设大军。水电站建成,投入运行后,这个新起的镇子就没有那么多人口了。
龙羊峡水电站建设有自己的清晰的编年史。
1976年破土动工;
1979年11月实现工程截流;
1982年6月开始浇筑主坝;
1986年10月15日导流洞下闸蓄水;
4台发电机组分别于1987年10月4日、1987年12月8日、1988年7月5日、1989年6月14日相继投产,年发电量23.6亿千瓦时。
龙羊峡大坝高178米,底宽80米,顶宽15米,主坝长396米。主坝之外,左右两岸还筑有附坝,大坝全长1140米。它可以将黄河上游13万平方公里的年流量全部拦住,在这里形成一座面积为380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240亿立方米的人工水库。
参观过程中,我有点超乎寻常的激动。因为,1976年,16岁的我,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作为从农村抽调的民工,进入了水电站建设工地。两个月后,又因为有点文化而被培训成一名拖拉机手。只不过那座电站不在黄河,而在长江上游的大渡河上,那座电站也没有龙羊峡这样的规模。但我参与过一座水电站建设的多半流程。为引水渠开辟基础。冬天往大坝合龙处输送水泥与钢材。所以,工程师为我们讲解的一切,都显得熟悉而亲切。我甚至想,如果我没有在次一年的冬天,参加刚刚恢复的高考,没有离开工地入学,那我这一生,会参加多少座水电站的建设。也是因为这个缘由,我一直和一些从事水电站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保持着亲切的关系。也经常到那些朋友们工作的、越来越宏伟的水电建筑工地去观察,去体验。
今天,中国的水电工程水平和当年相比,不知提升了多少个层次,从技术到理念。
一个新的理念已经产生并付诸实践,那就是绿色能源综合利用,追求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更合理更有效地开发与配置资源。
2013年,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提出了水光互补的概念。
具体做法,就是把龙羊峡水电站和塔拉滩光伏电站联成一体,水能光能互补。到2015年6月,装机总容量850兆瓦的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全部建成,并网发电。
之所以如此,因为光伏发电有一个短板,白天起作用,晚上不做功;晴天起作用,阴天不做功。水电出力也不够稳定持续,水量丰沛时功力强劲,枯水期时功力就衰减。与污染严重的火力发电相比,水力和太阳能发电有不够稳定的缺点。当光伏电站和水电站并网,两者互相补充调剂,电力供应就变得持续稳定了。晴朗的白昼,由光伏发电供电,水电站以蓄水的方式储能;阴天或夜晚,光伏电站发电能力下降,水电站开闸运行,补齐光伏发电减少造成的电力缺口。
关于这个互补系统,工程师有一套术语,光伏发电下降时,水电站通过水轮机组的快速调节,将间歇、波动、随机功率锯齿型起伏的光伏电源,调整为均衡、优质、安全、友好的平滑稳定电源。两种电源组合的电量,利用龙羊峡水电站现成的输送通道传入电网,实现统一调节、互相补充的电力动态优化组合,使送出功率呈现出平稳状态,提高了电网送出线路的利用率和经济性。
还有一组先前数据,截至2018年7月底,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累计发电量56.05亿千瓦时,完成设计值的103% ;利用小时数达1797小时,高于设计值5.15%。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6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约4.5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约2.29万吨,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在码头上跨上游船,穿上救生衣。轮机启动,船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从宽阔的湖面上向东平稳行驶,黄河入湖处,水还一片浊黄,越往湖深处去,泥沙沉淀,水色越来越清亮。水中出现两岸越来越清晰的倒影。
许多旅游设施分布在湖岸。昔日的不毛之地,为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色的动力,同时,也成为一处旅游热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