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5日
数智时代下的唐九成宫园林艺术文化遗产的阐释与展示
○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 刘晶
  摘要:唐朝的宫殿苑囿在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史上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了悠久的历史,也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化,其中颇负盛名的唐代离宫九成宫作为皇家避暑园林,是唐朝造园之典范,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美学韵味,融山水形胜和宫殿建筑为一体,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历经千百年的风化侵蚀和历史变迁,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展示以原址复原、遗迹展陈、手工建模等方式,存在手段单一、遗址信息缺乏、展示空间受限、破坏历史基址等缺陷。本文旨在探索数智时代下,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及信息化方法对九成宫这类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建模及虚拟复原与展示,避免在保护与展示途中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并极大地缩短文物复原周期,同时,借助于人工智能、光学扫描、声学模拟等技术,营造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历史环境再生,将是未来科学保护文化遗产的侧重点和突破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从科技赋能文化遗产焕新、人与文化遗产深度互动,到古老文化遗产讲述当代中国故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更加可及可感。
   1.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
  近年来,数字技术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主要手段。数字技术的潜力已在国际上逐渐得到认可,并在文化遗产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数字测量、数字重建和模拟等多个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数字测量技术,特别是与地面激光扫描(TLS)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和考古领域的测量。计算机图形学、VR、AR、三维造型、计算机动画等“数字文化遗产”技术异军突起,为数字化记录、保存、展示和利用文化遗产提供了丰富手段。潘志庚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利用三维扫描技术、数字化手段及信息化方法进行数字化建模及虚拟复原与展示,可避免直接接触对文物造成的二次破坏。耿国华教授对文化遗产收集整理、虚实结合智能展示交互和智慧化平台建设等活化关键技术的发展进行综述。余洁分析元宇宙赋能大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虚实互补、虚实智联和虚实融合的交互机理。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在映射景观环境生态与形态的同时还可以记录环境的变化过程,实现了客观景观环境与虚拟景观空间的同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沉浸式技术的具体应用,文化遗产真实环境和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是交互作用的连续体。强化虚拟现实和强化现实的技术的结合有助于增加游客沉浸感和场所感,使游客在现实世界和虚拟场景中无缝连接。园林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取得了一定技术进展:数字技术使用从传统方法如素描、摄影和录像到包括TLS结合地面数字摄影测量(TDP)和记录方法集成不同的激光扫描设备与无人机摄影传感器,到三维模型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3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对使用无人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收集的大规模地理空间数据的深入研究表明,数字收集和记录方法以及重建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景观遗产的保护、修复与展示中。
  2.九成宫园林景观的历史价值
  隋唐时期皇家行宫营建数量多、范围广、类型多样,形成了独特的园林建筑艺术特征。九成宫是隋唐帝王行宫的典范,是隋唐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巅峰。隋唐园林建筑仅残留遗址,大都无实体可寻,九成宫也是如此。国内关于九成宫的研究涉及多学科。祁远虎《唐九成宫、玉华宫历史地理之比较研究》对其历史地理基础、兴衰过程、建筑布局及功能、环境变迁、价值影响及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分析。韩艺《隋唐时期行宫研究》,以隋仁寿宫(唐九成宫)为例,论述了行宫营建、重建与政局变动的关系。赵湘军《隋唐园林考察》一书研究隋唐园林对于历史学研究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上述研究成果为隋唐九成宫历史地理、政治文化和园林建筑规划理论研究提供支撑。朱耀麟等结合考古资料研究隋唐遗址九成宫虚拟场景创建及其交互漫游实现的方法。隋唐园林遗址艺术的深入挖掘,还缺乏精确数据和系统性数字化研究,尚未形成隋唐园林造景艺术元素的特征集。但是,园林建筑是文学创作的最佳载体,丰富的文学记载为园林艺术认知和解读提供了浩瀚宝藏,为研究隋唐园林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九成宫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誉为“离宫之冠”,是中国古代山水空间布局的典型代表,是当时世界一流的宫廷园林建筑。九成宫虽逐渐颓败,但地上地下仍保留有大量的文物遗迹,如九成宫醴泉铭碑、万年宫铭碑、唐宫廷水井、点将台、梳妆台及目前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离宫僚墙城门遗址等。
  唐九成宫(隋仁寿宫)由隋朝建筑巨匠宇文恺负责设计修建,建筑大师宇文恺在选址时,依据麟游周边自然山水景观资源,将离宫规划为宫城区与苑林区。宫城区以“石臼东横,青莲南眺,屏山西傍,碧城北依,碧水环绕”为基本特征。苑林区将九成宫周边自然山水囊括其中,选取生态环境优良的地方打造自然景观,形成了“山、水、宫、城、苑”一体的宏观自然山水格局。魏徵的《九成宫醴泉铭》描述隋朝仁寿宫的盛况:“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拉网。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山、水、池、楹、高阁、长廊、栋宇、台榭……这些词语无不透露出九成宫的园林景观形态布局。后经多次勘察发掘证实,当初九成宫中尚有内海,并能行驶游船。
  唐王勃、王维、李商隐、杜甫等都曾游览过九成宫,并留下千古名作。唐代王勃《九成宫颂及颂表》描述该宫城“弥峰跨谷、层城万转”,即指九成宫外宫墙顺着山势曲折蜿蜒的模样。唐代画家李思训曾绘有《九成宫纨图》,其子李昭道绘有《九成宫图》。唐代以九成宫为主题的诗文书画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王维诗《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记载“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至中唐后期,九成宫逐渐荒凉破败,李甘有诗云:“今日故宫归寂寞,太平功业在山河。”
  综上所述,基于九成宫考古资料和园林文学文献,利用园林遗产的数字化技术进展,探索唐九成宫建筑和园林景观虚拟复原方法,通过原址展示与VR技术相结合,提供沉浸式体验工具,深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复原阐释与展示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思路。
  3.九成宫园林景观复原展示
  基于九成宫考古资料和园林文学文献,利用园林遗产的数字化技术进展,探索唐九成宫建筑和园林景观虚拟复原方法,通过原址展示与VR技术相结合,提供沉浸式体验工具,深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复原阐释与展示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思路。园林遗址景观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字化结果三部分。通过对三维空间数据的获取来确定园林遗址景观的分布特征。基于山区复杂地形的植被景观特征提取,必须将多源遥感数据协同应用于山地景观植被特征提取中。研究将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信息融合。
  LiDAR点云数据中,结合两种数据优势,在山区地表植被的分类技术研究中,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分类的精度。利用融合了光谱信息的点云进行山体地表植物景观特征探测提取。通过纹理信息约束,利用无人机可见光谱构建可见光植被指数,实现遗址现状地表植被特征的自动化提取。最后通过植物覆被率验证提取结果的精度。数据收集过程包括多项活动,包括现场调查、建立控制网络和目标布局、构建扫描和获取纹理数据。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结合无人机(UAV)摄影,实现了九成宫环境的综合点云模型和航像。基于九成宫考古资料和园林诗词绘画文献,可以进行数字化扫描,反演复原并立体成像。
  通过数字技术对九成宫园林景观要素进行提取,以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考古发掘报告为依据,为九成宫园林景观的数字复原工作提供科学的历史资料佐证;同时,挖掘出隋唐皇家园林营建智慧,对园林景观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借助数字化复原技术,可以形象再现九成宫的规划理念。宇文恺重视选址的地景条件和作用,采取笼山为苑(笼碧城山与西海为苑),冠山抗殿的理论,将殿堂一直建到山巅,表现了半山建筑群崇高巍峨的气魄和自然山水相和谐的特点。数字化复原可以展示出九成宫群山环抱、三水相汇,北依山色苍碧为苑的总体结构和因藉自然山水特征提供图像印证,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出九成宫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以及石臼东横、青莲南眺、屏山西傍、碧城北依、天台镇中、碧水环绕的离宫建筑之气魄。
  数字化九成宫复原可以充分提取园林景观要素特征。九成宫在隋仁寿宫基址上选择了一片谷地而建,《九成宫醴泉铭》写道:“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足见其为清凉胜境。”园林营造中发挥园林景观调节作用,园林中植被与山洞、溪流、泉水等共同起到降温和增湿作用。数字化九成宫复原可以充分提取园林景观要素特征。
  4.总结
  利用数字化手段及信息化方法对九成宫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建模及虚拟复原与展示,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光学扫描、无人机影像等技术,营造出较为真实的历史景观环境,让场景再生。在景观数字化技术上,综合无人机影像数据与LiDAR数据的优点,弥补了利用单一数据进行数据收集的不足。在复杂山地环境中对园林景观元素的识别分类提取,通过遗址现场无人机扫描结合遗址考古文献和诗词绘画扫描数据,初步提出对唐九成宫园林景观进行虚拟复原的方法。基于AR和AV技术实现园林遗址的展示方法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激发人们对遗址的保护欲。研究深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复原阐释与展示方法,展现出数智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潘志庚、袁庆曙、陈胜男、张明敏.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技术研究与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Vol.47,No.3, 2020.05
  [2]耿国华、何雪磊、王美丽等.文化遗产活化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22,27(06):1988-2007.
  [3]余洁、易露.元宇宙赋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虚实交互创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3(05):125-135.DOI:10.16152/j.cnki.xdxbsk.2023-05-012.
  [4][宋]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14[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唐]李林甫.唐六典:卷19[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大遗址保护规划颁布九成宫再放光华[N]. 陕西日报,2014-02-14.
  [7]康振友、孟磊松.《九成宫醴泉铭》一段尘封的建筑史[J]. 建筑与文化,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