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1日
《大河源》(连载29)
○ 阿来
  这些洞穴,适合飞鸟筑巢。所以天上有鹰,它们的身影在比这些悬崖更高的天空中盘旋。低处有野鸽,在崖上起起落落。而在比这更北的祁连山北,从敦煌,到天梯山,到麦积山,人类从三世纪开始,曾经用近千年的时间,增扩这些石窟,用于塑造与供奉佛菩萨像。或者开扩一个洞窟,把自己封闭其中,静坐禅修。这一带的黄河两岸,是佛教盛行的地带,信徒们倾心营造的是金顶灿烂的寺院,借僻静洞窟坐静禅修的传统也一直绵延。
  我看见了悬崖半腰,天然形成一道一两尺宽的台堑,人可以通行。
  看见那路时,恰好就见一个身着黄衣的僧人的身影,横过险道,在离地面最高处,躬身进了一个洞穴。
  这洞窟也是佛教石窟的一种,叫禅修洞。
  我站到对面坡上高一点的地方。看清了那洞穴外立了一道遮挡风、遮挡雨与雪的石墙,墙体刷了白土。地质学家把这种白土叫做垩。洞窟专家把用白土装饰墙与窟的方式叫垩饰。
  那个修行者进去了就没有再出来。我也没有攀上岩壁去打搅别人静修的打算。
  继续往峡谷深处去。沟谷升到高处,向另一方降下去,中间还转了一个弯,迎面耸立着一座座红色岩石的孤峰,作城堡状、老人状、武夫状。大多数也不模仿什么,只是自成怪形奇状,构成的风景,非复人间。
  时间有限,不能深入。我们回身,半小时后,又回到了公路上,继续驱车前行。溯小河上行。红岩消失,圆柏消失。
  真的是走马观花,此处只是石藏丹霞地质公园的一个部分。这个地质公园总面积31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地貌类地质公园,一共有三个部分。我们到达一个部分。经过了一个部分。另一个以雪山主打的部分,就只好省略了。反正此一行,还要看到更多的雪山。
  7.牛奶河,尕干
  又上到了一道牧草青碧的平缓山梁。
  又一道几十公里长的峡谷在眼前展开。
  这是一道典型的U型谷,两边山脉,起伏平缓,中间宽谷底部平坦。不是准确丈量,而是大概的目测,宽阔处三四公里,狭窄处一两公里。一条河,从高往低,一路接纳大小不等的溪流,犹如一棵大树分枝众多。
  从高处俯瞰,正好看清这棵河流树,渐渐丰满粗壮的整个身躯。梢在高山,根却扎入了黄河。这株河流树在阳光辉耀下,从干到枝,都如白银打造一般。河流转弯处,一个个新月形的牛轭湖,光芒闪烁,像水晶,如银箔。
  这种宽谷的形成,要拜第四纪冰期时冰川的功劳。冰川的重压与打磨,使山脉平缓,丘岗浑圆,这宽阔平坦谷地的造成,更要拜当时数公里厚的冰川向前缓慢推进时的开辟之功。
  地球历史上,多次冷暖交替。温暖期,阳光与降水充沛,生命爆发。寒冷期到来,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蔓延,温带地区大面积被冰川覆盖,造成大面积生物灭绝。
  最近的一个冰期是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是个时间概念。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开始于大约260万年前。这一时期,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其中哺乳动物中灵长目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
  仿佛是为了考验这些新的生命,也似乎是为了催促它们的进化,地球在这一时期变得异常寒冷,使高纬度地区和山地广泛发育冰盖或冰川。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于两百多万年前开始,直到距今两万年左右,冰川才融化退却,在这之前,漫长时间,这些地方都被厚厚的冰川覆盖,它们沉缓流动,向下向前,无声地改造地貌。1万年~2万年前,当冰川终于退去时,大地裸露出来重见天日时,之前嶙峋崎岖,已经换上了宽展平缓的容颜。也是在那之后,人类才得以从没有冰的低处上来,上到了这片高原。
  青草连天,牛羊成群,三千多米的海拔高度,如今是夏季游牧的好地方。
  这条河流的名字叫做尕干,陪同的朋友说,因为这宽谷水草如此丰美,当地藏民把这条河流称为牛奶河。
  我们往谷中去。一路随处停留。为一条溪,为一片沼泽,为一丛花,为一群水鸟。
  更为一个新的村落。
  这些年,政府帮助以帐幕为家、游牧草原的牧民,修建起一个个定居点。全新的聚落中,学校出现,我喜闻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传来书声朗朗。卫生院所出现。我喜见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士在开满波斯菊的院中往来。喜欢看见信从天命安排的牧人走进去,治病问诊,以科学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身体,继而思索命运。
  佛教信仰中,来世比今生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当世就可以放弃。
  商业网点在新村中出现。售卖啤酒方便面,出售纸笔、牙刷和洗衣粉。这一切,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重塑人们的生活。新生活塑造新的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观念、新的作为。表面的变化下蕴含更深刻的人的改变。这样寻常的景象,出现在这片高原,出现在这些僻远宁静的地方,并不寻常。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