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1日
邮缘四题
○ 商子秦
  池河访金蚕
  2018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丝绸之路文物(一)》特种邮票一套4枚。这套邮票第一枚是“汉·鎏金铜蚕”。铜蚕是国家一级文物,体态仰头吐丝状,造型逼真,1984年出土于我省石泉县池河镇。考古专家鉴定为西汉时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奖品,国家领导人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讲到“鎏金铜蚕”。价值非凡。
  去年秋天,应邀赴石泉参加安康举办的农民丰收节文艺演出活动,无意间探访了鎏金铜蚕的出土之地。驱车临近池河镇,就看到公路两旁路灯造型都变成一条条金蚕,非常醒目且壮观。鎏金铜蚕的发现之地就在公路旁的河边,现已架起木质栈道,并建有一个别致的云彩型拱门,云上卧着一只金蚕,拱门正对着一方石泉县人民政府所立的“汉鎏金铜蚕出土处”石碑。石碑两旁是大型浮雕,展示池河镇谭家湾村农民谭福全在池河水中淘金时发现金蚕的情景。另一边有一段文字:“鎏金铜蚕,汉帝恩典,历经千年,盛世重现。古道驼铃,子午开篇,凿空西域,传播文明。当新时代,中华复兴,一带一路,发展机缘。丝路之源,十美石泉,文旅融合,富民强县。”文字追古揽今,凸显金蚕和石泉,可以看出是下了功夫的。鎏金铜蚕邮票,填补了安康市本土题材登上“国家名片”的空白,功莫大焉。
  今天的池河镇是西北第一蚕桑大镇,借助鎏金铜蚕历史文化品牌,该镇着力打造中国金蚕小镇,将蚕桑产业与文旅产业进行特色融合,让“金蚕文化”驰名海内外,被更多人所熟知。
  签名的纪念封
  春节期间,在家中读老友莫伸和韩红艳、齐安瑾所著的新作《重现的翅膀》一书,读到了中国科学与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研究员,1981年在洋县发现当时全世界仅存的七只朱鹮的故事,不禁想起我和刘老幸有一面之缘,并留下刘老签名的珍贵纪念封。
  那是2022年秋季,我们陕西省诗词学会一行数人在洋县采风,在参观洋县朱鹮生态园时,巧遇已经定居在洋县的刘荫增老人。那天我在服务部,看到了两枚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纪念封,赶快一并购入。工作人员告知我当时刘老就在这里。我立刻找到刘老做了简单自我介绍,并请刘老在纪念封上签名,刘老非常高兴地签了名,并与我合影。之后,我在《诗咏洋县采风》的诗作中特别写下了《参观朱鹮园意外逢刘荫增先生》的小诗:
  当年万里觅朱鹮,慧目识得秦岭间。
  君遇国珍我遇君,三生有幸三生缘。

  书信写序言
  1991年,我的一部诗集《思念北方》即将出版,出版社建议请一位名家给诗集写一篇序言,我立即就想到了胡采老师。胡采先生是1942年出席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著名文艺理论家。1980年代初我多有接触,是一位特别关心青年作者、令人敬重的老前辈。考虑到胡老师已经年近八旬,我先是给胡老师写了封信,老师竟然一口答应。我立即把诗集打印稿送去,胡老师认真审读,没过多久就把序言写好了,这篇序言名为《给子秦》,其实就是胡老给我的一封信,开篇“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瞬间让我感到亲切。文中将他对诗集的感受、思考以及作品的分析等娓娓道来,理论家的高度、评论观点的缜密和长者的风范尽在文中,表现出了老一辈关心、扶持新人的高风亮节。特别是序言是老人亲自一笔一画誊写在稿纸上,一字一格,整整齐齐,让我感动不已,至今我都珍藏着这篇书信体的序言手稿。每每打开这本诗集,看到序言,胡老的面容立刻浮现在眼前……

  歌曲唱集邮
  二十多年前,首届中国集邮文化节在杭州举办,我曾经创作过一首歌词,叫做《方寸世界美如画》。这首歌经过作曲家夏正华老师作曲,由省邮协正式报送集邮文化节,荣获歌曲类二等奖,印进了集邮文化节的册子中,而且还发表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杂志《歌曲》上。集邮活动很普及,但唱集邮的歌曲还真是不多,现用这首歌词作为这篇小文结尾:

  方寸世界美如画,小小邮票天地大。
  万紫千红织锦绣,集邮连起你我他。
  历史足迹来收藏,祖国山川任描画,
  风流人物看古今,文明瑰宝传佳话。
  方寸世界美如画,知识海洋把网撒。
  袖珍艺术似珠贝,小小邮票映彩霞。

  方寸世界美如画,小小邮票绽新花。
  票中魅力醉心田,集邮爱好更高雅。
  心血融进七彩中,汗水为着方寸洒。
  珍邮凝聚岁月情,邮友情谊遍天涯。
  方寸世界美如画,集邮心歌颂中华。
  邮苑百花开盛世,国家名片传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