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光阴,重又踏进这方剧场,我恍然觉得岁月竟是这般奇妙之物。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大剧院里,《红色娘子军连歌》的旋律又缓缓流淌,时光的河仿佛在此处弯折回环,重映出半个世纪前那个同样被激情点燃的夜晚。灯光暗下,舞台亮起,观众席上,掌声如潮,经久不息,竟将五十年的距离拍碎了、抚平了。
时间回溯至1964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如破土而出的新苗,第一次舒展于中央芭蕾舞团的舞台之上。这株苗,由梁信先生的电影文学剧本哺育滋养,更将戏曲的婉转神韵和民族风骨揉进足尖,精心培育出一树独属于中国的芭蕾之花。“倒踢紫金冠”的英姿,“大刀舞”的飒爽,这些开天辟地的独创舞姿惊艳了世人,也成就了“中国芭蕾天花板”的赫赫声名。舞台上,足尖点地,舞步踏响的不仅是节奏,更是一代代民族精魂的铿锵步履。
这座大剧院的穹顶,曾默默映照过新中国文艺的金色华年。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央芭蕾舞团带着《红色娘子军》第一次踏进那时尚称为西安人民大厦礼堂的舞台,铿锵舞步踏在古城的土地上,如同春雷惊醒大地。“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旋律如水般漫溢开来,古城西安的心被这艺术之泉浸润得滚烫沸腾了。2019年,我母亲为传承剧目碗碗腔《红色娘子军》倾注过的心血与汗水,艺术血脉在无形中早已流淌下来,我深知那旋律里,不仅荡漾着万泉河的清波,也裹挟着母亲那辈人滚烫的心血与信念。
五十载寒暑更替,剧场的名字几经更迭,然而这座建筑始终如一只巨大的记忆之蚌,将那个年代关于经典的集体情感与不朽感动,小心翼翼地封存于内。因此,当帷幕在七月四日与五日重新拉开,无数西安人扶老携幼拥入此地。观众席里,坐轮椅的老者听闻旧调,眼角泪光莹然;年轻观众则纷纷举起手机,捕捉演员返场时足尖与灯光交错那一瞬间的永恒。
舞台之上,年轻舞者的肢体在诉说经典不灭的灵魂。当3D投影复刻的道具与真实水雾在台上氤氲相融,万泉河的波光随动态光影铺展流淌,满座观众仿佛被瞬间摄回海南那片革命热土。第六代“琼花”引领之下,群舞整齐如刀锋划过,将中国芭蕾刚柔相济的魂魄推向极致——柔美足尖的起落之间,分明有革命精神不屈的刚毅在延续;智能光影勾勒的雨林背景里,悄然进行着一场历史与现代深沉的艺术对话。
演出已毕,深夜的剧院大厅依旧人潮汹涌。从五十年前那声“向前进”的呐喊,到今夜青春身影的倾情演绎,《红色娘子军》用四千余场演出的漫漫征途证明:真正的红色经典绝非凝固在册页里的陈迹,而是在每个时代土壤中都能破土绽放的精神之花——它超越时间的磨损,只为叩击人心而生。
谢幕时,“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歌声再次响起,全场掌声雷动。我眼眶发热:这不仅是一段旋律,更是血脉在岁月里不息流淌的声音。经典需要代代相传,如同火焰传递于不同的手掌,不仅演员要接续薪火,观众亦是那传承中不可或缺的温热手掌,唯有如此,艺术才得以在人间获得永恒不熄的生命。散场,人潮缓慢向外流淌,汇入古城的夜色。大厅里灯光温暖,人群低语声汇成嗡嗡的背景。这剧院,始终如大地般默然承载,任凭新生的艺术种子在旧日土壤里扎根、抽芽。
走出剧场大门,仰头望见剧院穹顶的轮廓在城市的灯火中沉静屹立,它饱经岁月更迭,却依旧托举着无数人精神世界里的星辰。足尖踏过半个世纪的革命之火,此刻仍在舞台和人心深处燃烧;纵使时光的河奔流向前,那火焰却如星子般,在记忆的苍穹深处,为我们永远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