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2日
《流声:中国姓名文化》(连载69)
○ 李浩
  姓名代码目前主要在以下场合中应用:中考、高考、月考、诊断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心理测试等。需用2B铅笔进行涂机读卡、答题卡的各类考试评测。
  身份证编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的编码规则如下:
  根据我国有关居民身份证号码的规定,居民身份证号码是特征组合码,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组成。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
  地址码(身份证前六位)表示编码对象第一次申领居民身份证时的常住户口所在县(市、旗、区)的行政区划代码。
  出生日期码(身份证第七位至第十四位)表示编码对象出生的年、月、日,其中年份用四位数字表示,年、月、日之间不用分隔符。例如,1981年 5月11日就用19810511表示。
  顺序码(身份证第十五位到第十七位)是县、区级政府所辖派出所的分配码,每个派出所分配码为十个连续号码,例如“000-009”或“060-069”,其中单数为男性分配码,双数为女性分配码,如遇同年同月同日有两人以上时顺延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分配码。如:007的就是个男生,而且和他同年月日生的男生至少有两个,他们的后四位是001*和003*。分配顺序码中“999、998、997、996”四个顺序号分别为男女性百岁以上老人专用的特定编号。
  校验码(身份证最后一位)是根据前面十七位数字码,按照ISO7064:1983.MOD1-2校验码计算出来的检验码。从1999年10月1日起,中国内地实行居民身份证号码制度,居民身份证编号由原十五位升至十八位。第十八位为校验码,主要是为了校验计算机输入居民身份证号码的前十七位数字是否正确,其取值范围是0至
  10,当值等于 10 时,用罗马数字符 锥表示。
  1984年4 月 6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启用,第一代证的形式被确定为聚酯膜塑封的单页卡片。2004年1月1日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开始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内藏非接触式IC芯片,可近距离读取卡内资料,包括在机场、火车站自动取票机上自助取票等等,在不远的将来,“二代证”还会有更加广泛的用途。
  即将全面推广的电子身份证(EIDCard,英文全称为Electric ID Card),将公民个人身份信息通过人脸识别的生物技术比对后,在手机上生成电子证件,用于个人身份的识别,与传统身份证件等值。常用的为带时间戳的二维码或条形码。
  其他如护照、签证、员工工作证、学生证等的原理与身份证大体类似,但比身份证简易,有时要配合身份证使用。
  姓名二维码
  二维码是指二维条形码。二维条形码最早发明于日本,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二维条形码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信息,因此能在很小的面积内表达大量的信息。
  二维码自发明以来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在身份证、护照、签证、驾照、会员证上通过扫码用以识别。一方面消除了因为同姓名而造成的识别错误,提高了准确率,另一方面因为便于计算机录入和识读,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自动化和机器办公做了准备。

  二、生物技术类
  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具体方法是通过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确认,通常也叫作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广义的人脸识别实际包括构建人脸识别系统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身份确认以及身份查找等;而狭义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人脸进行身份确认或者身份查找的技术或系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