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秀延河畔,顿生心旷神怡之情。
清涧河将宽州城池天然分割成东西两半,两岸居民隔河相望,彼此往来颇为不易,常常要绕下河槽,蹚过流水,费力抵达对岸。如今好了,清涧河上架起一座座东西走向的桥梁,足有十座之多,且每座桥都蕴含独特的文化养分,不仅让隔河相隔变为坦途,更滋养着桥文化,让人领略别样的桥之魅力。
城南头,有一座四车道宽的崭新大桥纵贯两岸,玉白色的护栏雕刻着多姿多彩的图案,宽敞的路面与规范的指示标识,给人带来美好的视觉感受。柏油路面上,雪白的交通标线划分道路,直指石台寺,大桥故名石台寺大桥。
石台寺,坐落于陕西省清涧县石台寺村,始建于北宋康定年间,是清涧十景中的城南胜景,相传原为北宋清涧名僧王嵩的寓所。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增建观音洞,清代时筑第三层—— 魁星庙,故又称魁星楼。楼为正方形,全高二十米,砖石结构,无斗拱梁架,每层四壁各有一门洞,上有惠世扬及无名氏题联,是清涧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魁星楼广场由工艺青石板铺就,广场正面矗立着四根形态各异的硕大石柱,周围的石板栏上镌刻着唐诗宋词、家训道法,古韵悠悠,传承着祖先留下的中华瑰宝。
城中,沁园春大桥格外醒目,它以诞生于清涧的毛主席《沁园春·雪》命名。护栏两侧均以清涧石板为原料加工而成,石栏上刻画着红色清涧的革命故事,记录着一代伟人在清涧的革命活动与战斗历史。大桥旁的西沟砭广场热闹非凡,仿佛承载着非遗传承与红歌传唱的使命。晨曦刚从山间露出,一大群中老年朋友便开启了崭新的一天。乐队师傅们早早到场,调音的、定调的、摆场的、布景的,个个忙得不可开交。说话间歌友们已齐聚于此,只见指挥老师两手一挥,一场激情昂扬、声情并茂的歌唱党、歌唱祖国、畅享新生活的专场演唱便开始了。这样的专场天天如期上演,365天无休,没有双休日,也无节假日,除非遇雨雪、高中考禁唱才会停歇几日。歌友们眉梢上扬如月牙,敲打着节拍,头部左右摆动,时而相互对视,眼神不断交流。一位大妈正视前方,目光炯炯,右手顺着右前方缓缓展开,表情十分到位,脸上洋溢着如早晨雨露般的笑容。他们个个都彰显着快乐与幸福。
沁园春大桥西头,是登上著名笔架山的石台阶。这些号称“天路”的陡立石阶通向云端,直达当年炮声震天、厮杀声一片的解放清涧城主战场——笔架山。彭老总指挥的这场敌守我攻、地形险要、兵力悬殊的战斗,最终以西北野战军大获全胜告终。我野战军716团年轻团长储汉元在枪林弹雨中光荣牺牲,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笔架山。为此,20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将笔架山改名为汉元山。
西城区,一座建筑别致、富有工艺想象力的桥梁连接着西城开发区和华顿广场,名为华顿桥。桥的西头,“枣赢天下”的绿色植物大字镶嵌在茂密环绕的丛林中。往上便是近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开发区的西城开发区。这里道路宽敞,环境优雅,分布着非遗馆、博物馆、档案馆、道情广场等,连接着几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夏日以来,每周在这里定期举办的“清声清韵”干部职工草坪音乐会颇受关注,平时不怎么爱展示歌喉的干部职工带上家人,唱歌的、跳舞的、演奏的,丝毫不逊色于专业演员,视听效果极佳,令人刮目相看。原来文化生活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干部职工中真是人才济济。
家乡的桥,风格鲜明,特色独具,从名字中便能看出几分端倪。有以枣文化为特点的枣都大桥,以国学为内容的国学大桥,以“虎”的渊源为特色的虎头峁大桥,以秦晋之好为寓意的定边大桥,还有清涧大桥、秀延河大桥等。一座桥,就是一首歌;一座桥,就是一幕史诗,更是一个文化载体,承载着深奥、高雅的文化符号,传播着一个个催人泪下、令人奋进的正能量。
近年来,家乡的山水、风貌焕然一新,不仅是桥,公路、饮水、交通、经济等方面,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庆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庆幸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里的人们。时代不负人,我为时代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