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喜欢做饭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一方小小的厨房,蕴藏着人生百味,通过三餐四季感受美好生活的惬意时光。
做饭也是需要天分的。对于经常做饭的人,只要是吃过的美食稍加改良就能做出一道可口的菜肴;而不怎么做饭的人每次做出的饭菜色香味上总是差强人意,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做饭的热情,越不做就越不愿意进厨房,弄得手忙脚乱、烟熏火燎了。
受父母饮食习惯的影响,我们家更喜欢吃包子、饺子、馅饼之类带馅料的主食。记得小时候,每周末父母都会包牛羊肉馅饺子改善伙食,包出的饺子一个一个都像艺术品一样整齐地排列着,瞅一眼都觉得倍有食欲,吃饺子的时候一定会吃到撑得实在吃不下才依依不舍地放下筷子;母亲烙的牛肉馅饼那叫一个绝,皮薄馅大、外酥里嫩,咬一口满嘴流油、齿颊留香,那是何等的满足。从小跟在父母身后围在灶台前,自然传承了父母的手艺,这么多年还是觉得只有家里饭菜的味道才最香,最能安抚内心各种惆怅和焦虑,激发出更多对家的依恋。
应该是触类旁通的原因,前几年工作之余我特别痴迷于做糕点,面包饼干蛋糕、端午的绿豆糕、中秋的月饼,都能无师自通。选取健康原料,适当配比,不厌其烦地和面、炒料、制生坯、脱模、烤制,在厨房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每每看着不同形状栩栩如生的动物饼干、各种口味大大小小香气扑鼻的月饼出炉,还有用戚风蛋糕打底、奶油裱花专为家人制作的双层生日蛋糕,那种成功和喜悦让多少疲惫和压力都一扫而空。有一年中秋节前儿子看我做了那么多各种馅料的月饼,开玩笑地对我说:“妈妈你的手艺可以拿出去卖了,要不我做你的代理销售吧。”我笑而不答,把制作好的月饼分别装盒或装袋塑封,一部分送给同事和好友,他们在品尝时往往不吝赞美之词,我听着心里自是美滋滋的;另外一百余个无糖月饼送到了经常做公益的养老院,让老人们愉快地过好中秋节。在厨房制作各类糕点成为那个时期我最好的解压方式。
烧菜的核心技巧“热锅凉油”让锅内变得无比丝滑,油星在锅里欢快跳跃,蛋液迅速凝固成蓬松的云朵,葱花在热气中舒展卷曲的身体,每一样食材都变得乖巧听话,随着厨娘娴熟的颠勺动作在锅内自由漂移,无论怎样煎炒烹炸都不会粘锅,连心里皱巴巴的情绪都被治愈了。
小火炒料,大火炒菜。煸出料香后,将食材快速放入热锅爆炒时的瞬间发出“嗞啦”的响声,将火候、调料与食材拿捏得恰到好处,锅边“呼呼”窜着火苗,将烹饪的氛围感拉满,食材与锅碰撞后发生美拉德反应,表面微焦,内里保持鲜嫩,在水分蒸发和油脂迸溅中产生出焦香风味,使我们的厨房充满了锅气,烹饪出灵魂的味道,只一个简单的“香”字就能道出味蕾的满足,那是人间的烟火气息,是中式烹饪的独特追求,是生活赋予生命散发出的活力。
许是耳濡目染,成年后的儿子也颇为喜欢做饭,这让我心里很是安慰,至少儿子能自己照顾自己,不需要频繁地点外卖解决吃饭问题。我常常会把精心挑选的健康食材分享给儿子,他也会虚心地向我请教制作方法,然后把做好的菜肴拍个图片发给我,看起来还像模像样的。有时儿子会约我一起去买菜,有一次买豆腐时,卖豆腐的大姐攥着切刀问儿子需要多少,儿子回答:“要500克。”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我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从网上学做菜时菜谱上的惯用术语被他搬到了生活中竟是这样令人忍俊不禁。有时儿子休息的时候,会提着一大袋子菜品回来给我做顿饭,想打下手的我被儿子推出厨房坐在茶桌前喝茶,不大的工夫,儿子竟然像变魔术般端上了四菜一汤,尽管过麻过辣的口味并不适合我,但我还是满心欢喜。四月份时离生日还有好几天儿子就与我相约,去他的小家给我做饭过生日,虽然知道他当天要上班,但不想拂了儿子的一片心意,只说简单做两样就好。我去的时候儿子正在厨房忙乎,照样是四菜一汤,荤素搭配,只是不再那么麻那么辣,每一道菜都更合口味了,我明白其中蕴含着儿子的一片孝心和对妈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