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30日
夜宿龙门浩
○ 严维佳
  乙巳立夏,夜宿龙门浩,望两岸灯火,观大江东去,揽云眼星河,在历史与现实、静谧与喧闹中,感受另一番新旧交替、日月轮回,的确令人难忘。
  龙门浩,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是重庆最早设关开埠时富人聚集、洋行林立、商船往来、水路通达的中心地带。它北临长江,背依南山,面对渝中半岛,侧目朝天门码头,集历史悠久的巴渝文化、开埠文化、码头文化与抗战遗址文化于一体,素有“重庆外滩”的美誉。
  据载:宋绍兴年间,每逢枯水季节,便能看到刻有“龙门”二字的碛石俯卧在长江的碧波中,犹如长龙戏水。“浩”指江边被碛石隔开的宽大水域,只见一条数公里长的碛石从瓦厂湾一直延伸到野猫溪,中间不知何故又被拦腰截断,形成一个浩口,故江边的水域便叫“龙门浩”,此名也沿用至今。
  如今的龙门浩老街作为重庆主城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包含米市街、下浩里、枣子湾、望耳楼、建业岗等,绵延数里,是南滨路上的网红打卡地和商业文化聚集区。其中,位于半山的 18 栋作为当年开埠设关和抗战时期外国使领馆的别墅,见证了重庆百年历史的沧桑,蕴藏着这座城市的人文记忆,犹如一座综合性的城市印象博物馆。
  我并不是第一次到重庆。行前,女儿从网上预订了龙门浩一处叫既下山的民宿。中午时分,我们一家五口拖着行李,在车流不息的南滨路龙门九号下车,看到眼前同样川流不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的龙门浩时,着实有些意外。忙乱中竟怀疑是不是下错了地方,直到接我们的民宿管家前来,正欲“借问民宿何处有”,“管家遥指半山中”。
  我们跟随管家急步侧身、左拥右抱、汗流浃背地换乘两次电梯,又拾百步台阶,过龙门浩石门,终于抵达重庆既下山民宿。
  这是位于龙门浩建业岗望耳楼地区的4栋抗战时期原美国大使馆武官住处旧址,由原重庆买办汤子敬建造,后几经转手,成为新华信托储蓄银行、中国银行国际部及美国使馆办公区。
  与刚才的热闹喧嚣相比,这几座已有百余年历史,中西合璧、灰砖青瓦、饱经岁月的别墅倒显得闹中取静,让人颇有一门内外跨越百年、一墙之隔出世入世、一瞬之间时空转换的穿越感。
  走入房间,我迫不及待地推开那半山中的一扇扇双层木质的老虎窗,江风立刻涌进来,吹起柔美的纱幔,送来黄葛树开出的花香。眺望窗外,现代魔都高楼林立的渝中半岛尽收眼底,左手是素有万里长江第一索的过江索道,右边是桥体通红,轨道车、汽车轰隆隆疾驶而过的东水门大桥,窗下是灰墙黛瓦、抬梁飞檐的龙门浩老街。室内则以木质与麻质为主调,最大限度保留了原美国使馆和洋行旧时的风貌,将山城的滋养和国际的视野倾注其中,将质朴与自然、历史与文化、古老与现代、视觉与触觉完美地融为一体,可谓匠心独具。
  稍作休息,夕阳西下时,我们沿着石阶蜿蜒,从黄葛树掩映的民宿下山,走进华灯初上、烟火升腾、霓虹闪烁的龙门浩老街。
  穿行在“越夜越美丽”的重庆龙门浩老街,只见商家酒肆,错落有致,各种美食,目不暇接,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无论是皓月广场上的龙门九号火锅、舍今书院、见山手作,望江巷里的川东道餐厅、走廊咖啡,还是龙门街上的江景西餐、陌巷藏宝、祁门红茶,南滨路旁的里外巷子、牛野酸汤牛肉,巴渝特色美食街,醉江月新派川菜,桥头火锅,守柴炉烤鸭,城市记忆馆,这里不仅带给人满满的市井记忆,更蕴含了重庆人热辣、豪爽、开放、包容的性格特征,让人在品尝别具巴渝特色的美食中,感受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人文内核。
  入夜时分,当对面渝中半岛的璀璨灯光变得稀疏,龙门浩老街的烟火渐渐散去,喧嚣的东水门大桥不再车马轰鸣,龙门浩的山顶升起一轮明月,宽阔的江面上送来阵阵凉风。坐在“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揽月台前,听山崖间泉水叮咚,闻黄葛树花香,感受这片历经战火与沧桑的百年建筑的新旧更替、蝶变重生,感悟这座城市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体验当下,阅读远方,寻找自我。
  夜宿龙门浩,月下悟人生。
  当如今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满足于打卡拍照,浮光掠影地匆匆而过时,有多少人能在这皓月清风中,静静地与沧桑为伴,与内心对话。
  当我们早已习惯了倾其半生攀登上山的路,全然无心顾及沿途的风光时,可我们站上过高山险峰,俯瞰过江河奔流,得到过成功与荣耀过后,仍然要面临下山的路,而这下山的路上同样也有许多风景,值得人们用心去欣赏与品味。
  当眼前的百年建筑竟能屹立不倒、重获新生,脚下的万里长江依然滔滔不绝、滚滚东去,而短暂的人生却只能向死而生、化作尘土时,我们除了无奈,唯有珍惜,珍惜每一个日出日落,珍惜每一轮月缺月圆,珍惜每一片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