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冷僻
汉字的数量非常多,仅《康熙字典》就收有四万二千一百七十四字,另外繁简字、古今字、正俗字、存废字之间往往有非常细微的差别。有些人起名字,总喜欢找些非常冷僻难识的字,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多识。但一般人们认识的常用字,却不过三四千字,而命名又主要是为了让别人称呼,并不是为了卖弄学问。有人曾举例说,当你去某个部门申请工作时,主管领导看了你的履历表,如果认不出你的名字,那么对你的印象肯定也是很模糊的。如果他在叫你时,把你的名字读错又经你纠正,这场面可能会使领导尴尬,领导会觉得失了面子而窘迫甚至恼怒,你也可能会因为领导竟然连你的名字用字都不认识而生轻视之心,日后在上下级相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一些龃龉或不协调、不融洽的现象。最感到头疼甚至不堪忍受的是,铅印时代的排字工人,可能要为你名字中的一个字找遍所有的配备字盘,甚至最后还要为你的名字专门铸一次字,他们可能会为此而心生怨憎。在大数据时代,打字录入虽不再是难事,但生僻字的排印与读音仍会产生许多问题,故还是要尽量避免冷僻的名字用字。
避丰满
中国古人认为,事物过于丰满充盈,就预兆着虚陷亏缺的开始。所谓日中则倾,月盈则亏,乐极生悲,盛极而衰,说明至高至尊的事物存在着转化为至低至卑的可能性。《周易·乾》中说:“上九,亢龙有悔。”《易传·彖传上·谦》中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后汉书·方术传》中也说:“盈满之咎,道家所忌。”因此,民间在命名时强调尽量避免用“顶”“满”“丰”“盛”“最”等过于丰盈的字眼。
避虚荣
汉语中有些语汇,就其单字本身的意义来看,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但如果把它们放到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就会使人产生漂浮的感觉。如女子名字中常喜欢用的花、萍、艳、桃、柳等字眼就是。花虽俏丽明艳一时,独占秀色,出尽风头,但一场风雨过后,就会零落成泥碾作尘。杨柳亦属柔软脆弱之物,成语中的狂花浪柳、残花败柳等,就表示出对这种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味的情感评价,“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就是对这种悲怜感伤之情的形象说明。桃花令人引起红颜易衰的联想,萍与柳又都是飘零和离别的象征物,所以民俗中认为,取名时应尽量避开这些表面上艳丽的字眼。
避刚猛
有些词语,如豪、强、炎、猛、闯、刚等,虽然斩钉截铁,读起来刚强有力,有男子汉派头,但也容易使人联想到浑噩猛愣、放荡不检、使气任性、不拘礼法,误认为是一些赳赳武夫,所以,自古以来,一般贵族士大夫在给男孩子命名时,都尽量避开这些用字。因为中国文化认为,刚烈坚强之人,并非那些喜怒形于辞色、遇事拔刀而起的血勇之人,而是一些内蕴浩然之气、遇事不惊不怒、谈笑风生的伟丈夫。苏东坡曾经说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男子应尽量将勇猛刚强内化为自己的性格和品德,而不要外露于辞色和名字之上。当然,一些身体羸弱、性格过于懦弱的人,则可以通过用一些刚猛字命名,来表示增强、补足和矫正的希冀。
以姓取名
在运用字义命名上,古来还有一种“以姓取名”或叫“连姓为义”的方法。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载:
古人取名连姓为义者绝少。近代人命名,如陈王道、张四维、吕调阳、马负图之类,榜目一出,则此等姓名几居其半,不知始自何年。尝读《通鉴》,至五代后汉,有虢州伶人靖边庭。胡身之注曰:“靖,姓也。优伶之名,与姓通取一义,所以为谑也。”考之自唐以来,如黄幡绰、云朝霞、镜新磨、罗衣轻之辈,皆载之史书,益信其言之有据也。嗟乎!以士大夫而效伶人之命名,则自嘉靖以来然矣。
其实,这种命名方法并非只有伶人才采用,一般贵族也喜用。如唐代著名诗人元结之祖名叫元亨,字利贞,就是套用《周易·乾卦》中的一个成句。此外,唐宋时期还有安如山、王佐才、王者辅、江万里、李无言、凌万顷、王侯喜、时丰稔、贺寿等。明清以来,用此法取名已成一时风气,除顾炎武所列举的以外,还有王者宾、王者香、王者师、温如猛、席上锦、席上珍、冷于冰、江天一、连成璧、黄河清、游于诗、高其危、高其倾、古之贤、莫如忠、龙在田、龙从云。单名的有方圆、井田、奚自、张弓等。近现代人也常用此法命名,如戈壁舟、苗得雨、马识途、成方圆、盛中国、胡适、田间、田汉、万里、苗壮、苗丰、谷丰、谷雨等。这些名字或取古书成语,或化诗文名句,或套固定词组,若取用得法,不仅寓意精警深刻,而且雅趣横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