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以神奇的收养为依据。如过去民间常见的偷名、借名、祈名、寄名等都属于这一类。我们留待下一章专门介绍。
以上这几种命名方式都反映了文化传统中的阴阳和合、五行生成的民族意识,以及强调血缘宗族的思想,它是社会心理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折射。深广的中华文化孳乳了汉语名字,而名字之中又蕴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现象,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但从民俗学的资料来看,古往今来的普通大众一般并不深究命名符号背后所潜藏的形式上的文化哲理,他们在命名时所关注的是名字用字能否为同一文化氛围中的公众所认可,名字用字能引起人们什么样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变化,这又涉及汉语文字同命名的关系问题。以下,笔者援引民俗中的各种看法,从命名用字的字义、字形、字音等角度,探讨命名的特点及其各种宜忌。
二、根据字义命名
名字虽然是一个区别性的符号,但它能通过视听感官作用于人们的心理,使人们联想到命名者的寓意。所以,命名时在意念上多强调字义的抽象美,在视觉上多强调字形的形象美,在听觉上则多强调字音的音乐美,这是命名最基本的要求。本节先讨论抽象美。要取一个好名字,应该对名字用字的字义有所了解,以下先谈谈名字用字与字义有关的几个问题。
避过分俚俗现代人已经很少像古人那样名、字、号俱全了。一般人只有一个乳名和本名,有些人终其一生只有一个名字。加之,在现代社会中,孩子一生下来就要去派出所申报户口,写在户籍簿上的名字,就算是一个人法定的正式称谓,今后若要更改名字,手续比较复杂,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民间在命名时多强调,如果是乳名,使用的时间比较短,同时为了表亲昵、讨吉利、避灾难,取一些俚俗的名字,诸如“铁蛋”“毛娃”“狗剩”之类,无可厚非,但如果是本名,就必须慎重,一个俚俗的名字很容易使人产生没有教养、没有学问等的联想,虽然这可能完全是一种误解和偏见,但对孩子今后的社会交往、事业发展,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心理影响,这个阴影可能会笼罩一个人的一生。有人曾指出,除了乳名之外,在政界、商界、军界或学界的知名人士中,很少能发现有叫“阿猫”“阿狗”“山丫”等俚俗不洁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从潜意识甚至无意识中感觉到名字虽与人不一定有本质的联系,但它能给人心理上产生非常大的作用。前面所列举的那些俚俗名字,纵使名字所有者才华横溢或地位显赫,但总给人滑稽可笑、不伦不类的感觉,不能使人肃然起敬。
人们往往会由名字所得来的第一印象,去判断一个人的才情性格。例如,“若云”“云逸”“若飞”等名字,会使人联想到一位豪爽放旷、任情自然、潇洒而富有诗意的人;“铁军”“志超”等名字,则使人联想到一个抱负远大、雄心勃勃、事业心很强的开拓型人才;“厚德”“万福”等名字会使人联想到一位稳健乐观的忠厚长者;而“幽兰”“惠芬”“淑娴”“娉婷”等名字则会使人联想到一个娴雅温婉的姑娘。美国的一位社会心理学家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哥伦比亚大学和巴纳德学院的男学生们召集起来,叫他们去看三十张吸引人的陌生姑娘的照片,并要求依次按喜欢、漂亮、聪明和不喜欢、不漂亮、不聪明这样的标准,分别写出自己对每个姑娘的评语。两个月之后,他们又被召集起来去看那些照片,这时照片上已被标上了每个姑娘的名字。结果发现,那些标有漂亮名字的姑娘的照片被评为喜欢、漂亮的增多了,尽管前次她们不曾被认为是漂亮、喜欢;而那些标有不很优雅名字的姑娘的照片被评为漂亮、喜欢者大大减少,尽管前次她们曾被评为漂亮。看来,名字的雅驯与粗俗对人的心理确实有影响。
避过分洋化
中国是一个泱泱古国,有自己固有的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和文化价值,所以在命名上不应该妄自菲薄,自轻自贱。既要显示出自己的个性风格,又要保持民族特色、民族气派。民间认为,喜欢过于洋化的名字,或因血统的关系选用一些洋化的名字,如大卫、约翰、玛丽、丽莎、安娜等,本无可厚非,甚至还是一种随俗雅化的时尚,但在日后的社会变迁和人我交往中,可能会给对方心理上造成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印象,甚或联想到这些名字的取用者可能是一些混血或殖民者的后裔。当然,这也许是一种误解,但这种误解也可能会影响取用者本来可以获得的机遇。为误解而付出这样的代价,无论如何都是不划算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