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将军啊,这就是高昌作为小国在突厥和大唐之间,没有处理好关系的结果。高昌灭国之后,很长时间,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小国在大国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安。这是在前朝汉武帝时楼兰王被捉到汉廷,他给汉武帝说的,用来形容高昌国处境也是合适的。只不过麹文泰是一念之差,导致了最终的结局。
听说,麹伯雅死后,麹文泰即位后就按照突厥习俗,娶了实际上是他继母的华容公主为王后?
是的,将军。这说明麹文泰很灵活,也很无奈。麹文泰还带着华容公主前往长安,觐见唐太宗。唐太宗很高兴,赐华容公主姓李,并封她为常乐公主。李姓是皇家姓氏,赐姓是非常荣耀的事情,麹文泰按说是心向大唐的,高昌的宗主国是西突厥,那段时间里,西突厥内部出现分裂,高昌支持唐太宗反对的那一方突厥势力,站错了队。于是,唐太宗派军讨伐西突厥反对大唐的那一派,捎带着就把高昌给灭了。
是的,这个事情我比较了解,王孝杰对我说,那时候,与大唐联系密切的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部属杀害,西突厥陷入内部权斗。其中一方是欲谷设可汗,他要求高昌国王麹文泰出兵攻打焉耆,因敌人咥利失逃到了那里。高昌就发兵配合他攻打焉耆,焉耆紧急派使者向大唐求援,唐太宗下令出兵。因为,咥利失可汗是大唐册封的,谁攻击咥利失可汗,谁就在和大唐为敌。欲谷设可汗没有被唐朝册封,尽管他打了胜仗,主宰了西突厥,也不被承认,唐太宗更不愿意看到咥利失可汗的失败导致大唐对西域控制权的丧失。尽管大臣们意见不一,唐太宗力排众议,还是决定出兵西域。
不过,在唐太宗发布的《讨高昌王麹文泰诏》中,并没有说到这一层更深的隐情,主要责备麹文泰,“高昌麹文泰,犹为不轨,敢兴异图,事上无忠款之节,御下逞残忍之志”。这是说在面上的话。
麹文泰觉得唐军不可能讨伐高昌,路途这么遥远,戈壁连着沙漠,道路艰难,后勤补给肯定跟不上,他说了狂话:就是唐军来三万人,我也不怕!他赌唐太宗不会出兵。可唐太宗偏偏下了讨伐高昌的诏令,命侯君集领军发兵十五万人攻打高昌国。听说大唐军队出兵之后,麹文泰心急如焚,西突厥欲谷设可汗也恐惧万分,向西逃窜而去,他的部属在浮图城向唐军投降。
武威路大总管、大将军侯君集攻打高昌的大军旌旗招展,气势撼人,一路挺进,兵临高昌城。这时,侯君集却听到一个消息:麹文泰突然死了,刚刚即位高昌王的是他年幼的儿子麹智盛。原来,侯君集的前锋、大军副总管姜行本此前在伊吾囤积粮草,带着能工巧匠在天山中砍伐树木,制作抛石机和攻城撞车等大量器械,准备与侯君集在伊吾碛口会合,得到消息后立即报告侯君集:高昌王麹文泰突然因忧惧而死。
姜行本还说,麹文泰的灵柩准备下葬,高昌城内的人聚集在一起,惶惶不可终日。此时我们派出两千精兵,就能一举攻破高昌城。
侯君集听罢,却摆了摆手,下令唐军停止进军,距离高昌数里外,按兵不动。他说,大唐天子是因为高昌王麹文泰骄傲无礼才讨伐他,现在他死了,是天诛地灭,等高昌国葬结束再攻城,我们才是仁义之师与胜之有道。
几天后,侯君集得到消息,高昌城内麹文泰的葬仪结束,他就下令攻城。高昌城内的新王麹智盛不愿投降,唐军以木板填平城外的壕沟,用抛石机砸坏城门和城墙,一拥而入,攻破高昌城。王将军,这就是高昌国覆灭的时刻。那年我才八岁,听到城外唐军喊杀声震天,高昌城内人因国葬而哀痛不已,我十分害怕。我母亲一直在安慰我。当天,高昌末代王麹智盛投降,高昌国灭,麹智盛被押往长安。唐太宗没有杀他,因他当高昌王只有几天时间,罪不在他。从此,高昌国变为唐西州。战争结束,我和母亲没有像很多人那样迁徙到敦煌,依旧住在西州。后来我在学馆教书,就这么过了四十多年。直到前段时间,王将军讨伐吐蕃,收复安西四镇的大军征发各路兵士,我这才应征而来,见证了安西四镇被将军收复的辉煌伟业,重树大唐的威风。
王孝杰的凯旋大军向东开拔。我在西州城墙上望着唐军远去的背影。庞大的军队旌旗招展,车马萧萧,逐渐掀起的烟尘融为一体,成为一点背影。这背影消失在天边,再也不会回返,使我在此刻感到了惆怅。站在城墙之上,我可以看到,自高昌灭国后,城内很多佛寺已经破败,来往的西域客商也少了,说各种语言的人都回到了他们的故乡。
我终于找到了一块称心如意的灰砖,我打算将来用作我的墓志砖。我时常拿着毛笔蘸水,在方块灰砖上写字,为我自己的墓志铭打草稿。可水写的字,一会儿就消失了,就像我认识的很多人,都消失在时间之海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