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2日
难忘那碗旗花面
○ 孙文胜
  秦地关中,面食花样百出,我却独喜旗花面。这与我的一段人生经历分不开。
  高中毕业那年冬天,我和邻居哥哥去咸阳北塬干活。走的那天,同伴们都骑上了自行车,唯独我没有车子干着急。那位哥哥知道后,让同伴帮我捎上铺盖,就让我和他合骑一辆自行车。
  一行人出了咸阳,天已经渐渐黑了。迎面的西北风,呼呼吹得人耳朵痛。我和哥哥轮换骑车,不一会儿,背上就感觉潮潮的,棉裤也裹在了大腿上。车轮每蹬转一圈,我都好像要虚脱一般,心里只埋怨不该来凑热闹。晚十点多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了租住地。颤颤巍巍下了车,我腿软得都快站不住了。
  房东是对中年夫妻。女主人净过手脸,挽起袖子,和了一大盆面。给我们准备完洗脸水,安排好床铺,拿起枣木面杖就擀起了面。她前后错脚,微俯腰身,擀杖前后起落,叮叮咣咣的极具韵律。面擀好了,她擀杖一卷,菜刀一划,长长的面片就整齐地摞在案板上。提起菜刀,她左斜几刀,右斜几刀,就堆了满案的菱形片儿。又取来棵包菜,清水洗净剁成了丝。男主人炒好素臊子,架起炽烈的硬柴火,三开三滚,很快一大锅旗花面就做好了。盛饭时,又给锅里加了韭菜豆腐素臊子,点了酱油,倒进半汤勺辣椒,呼啦啦一搅,白面条即刻活色生香。
  那一晚,大家逆风骑长路,又累又饿。满满一堂屋人端起碗,少有喧哗,只闻吸溜吸溜的吃面声。我平常饭量小,那晚竟然也一口气咥了两大碗。汤足饭饱后,我甚至庆幸,因为坚持,才吃到了最美好的旗花面。也因为这碗旗花面,那出活儿我顶风冒雪,一直坚持干到了交工期,成功地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大前年,我和表哥到西府买锣鼓。回程时途经一小镇,本来想奢侈地点几个菜,吃顿饺子,我却被一家旗花面馆的招牌吸引住了。
  那是家临街的铺面,厅堂不大,有两间宽,门额头一副厚重的木牌匾,上书:特色旗花面。室内七八张桌子,张张围满了人。等座位时,我抽空看了下菜单上的简介。旗花面的汤,以白条鸡、猪肉骨头为主料,先以大火烧开,打去浮沫,再放入大料包,加砂仁、丁香提味。文火慢熬,至骨肉可以分离为好。做面,叫作“出叶子”。面要和硬、饧到、揉光、擀薄,然后切成菱形面片。我正看得入神,店家一声:面好了——桌面上已摆放了小盆般的大瓷碗。猛一看,吓了我一大跳,好在“碗大勺有数”,面距碗沿还有一寸多。这碗饭,汤宽面稠,醋爨油汪,鲜香的味道直扑人鼻子。表哥饿了吃得急,一筷子面片刨进口,烫得嘴巴直哈气,额头、鼻尖都沁出了汗。可我只囫囵吃了大半碗饭,表哥以为我嫌不可口,起身给我买肉夹馍,我忙说好着哩好着哩。心底下明白,我是没找到当年的味道。
  前段时间,同学邀我在咸阳吃旗花面。令我诧异的是,那家碗是细瓷喇叭碗,面则是柔韧筋光、细如线丝的长条面。面条整齐折叠在碗底心,顶端盖有肉丝、海带、黄花等,红黄黑白,色彩悦目。案旁一口大汤锅,女子扬勺顺碗浇上汤,碗里的臊子顷刻便漂浮起来。我看完招牌看面条,心里到底不踏实。就问:这是旗花面吗?不是菱形面片吗?女子说,这面在碗里看像一朵花,筷子一挑,又像一面旗,是正宗的旗花面呢。你说的那种,应该叫“关中旗花面”。这一说,我可是大开眼界了,旗花面原来有这么多的讲究和“门派”。女子给我和妻各上了三碗。我嘴里吃着面,心里到底没过了疑惑关。
  过后我仔细想了想,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我心里有个旗花面情结。与上面的两种面相比,大嫂的旗花面也许真的算不上好,但它却给予了我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