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9日
读书是一种陪伴
○ 刘凤珍
  刚工作那两年,多少还有点学校情结,有读书欲望,可社会和人生两本大书刚刚打开,像一只小羊突然被扔进兽群里,每天似乎都在东奔西突,顾及不了读书的事。还有一种不知道从哪里接受的思想,有一份固定工作了还读啥书?在乡镇所那两年,相对清闲,同事老杨爱读书,眼睛高度近视却抱着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在读,我拿过来看了一下,不知道金庸是何人,也没有引起兴趣。现在想起老杨蹲在单位门槛上读书的形象非常可敬。后来调回县城,工作之余不是织毛衣就是谝闲传,读书这件事在心里早就成了不重要的事情。因此,那些年,读书史是空白页。
  1986 年,和现在的爱人谈恋爱时,他正读中文系,给我寄来两本文学书籍,后又寄来一些。可能是爱情的力量吧,他寄的书我都认真读完了。有一次,我路过县城唯一的书店,顺便进去看了一下,却惊奇地发现有一排外国名著,如《苔丝》《死魂灵》《巴黎圣母院》《月亮和六便士》《老人与海》《母亲》等,有的五六元,有的十三四元,我一口气买了六本。可是,读得时断时续,没有认真,只是潜意识里好像要补这读书的课似的。
  真正的读书是后来的事儿,那时,我整天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干嘛,便去逛书店,居住区的书店比县城的书店丰富得多,也买了不少文学方面的书籍,可好多读了半本,剩下的半本不想读了。觉得这样不行,强迫自己读,效仿别人的经验,制定每天必须读多少页的计划。可是,很难做到,因为阅读速度很慢,限期内页数达不到,如果页数达到了可能没读明白。好在,那时候有时间拖拉,慢就慢慢读吧。读了半本的往往是不喜欢读的书,遇到喜欢的会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反正那段时间就是想一心一意和书交朋友,感觉有书陪伴的日子,时间过得很快,心里充实,填补了当时刚脱离体制内单位带来的短暂迷茫和空虚。
  再后来,不满足小书店,又跑到大书城,一层二层三层全是书。哦!好大好多。我发出井蛙一般的惊叹之余便激动起来,随之经常去逛书城,一逛就是大半天或一整天。书城里冬暖夏凉,没有人打扰,非常安静。遇到星期天,全是看书的大人和孩子。你可以随便读,随便看,随便挑选你想要的书,然后买几本回家,有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
  那段时间书充当了我最好的伙伴,是我读书最多的时期,中国的外国的读了不少。可惜精读得不多,也没有系统性地阅读一些经典作品。说来无比惭愧,比起真正爱读书的人那是差太远。但在那些有书陪伴的日子,没有感到孤独无聊,漫游在书本里,看到千奇百怪的世界和人生,觉得自己并不是世界上最不堪的人;读到智者哲人们的金玉良言,常常会有醍醐灌顶之感。想想,在那些很可能让人抑郁的漫长日子里,没有重要的工作,不喜欢社交,除了写点小品文,也就是读书。想想如果没有书做伴,真的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境况。
  读书,就像给汽车加油,给予一个人能量。这种能量日积月累,犹如庄稼得到雨水浇灌和肥料滋养一样,会使你在成长中得到一些提升,从浮躁和虚妄中沉静、踏实下来。有人说,读书是通往高贵最低的门槛。我认同这样的说法,或许我们无法抵达高贵,但可以渐行渐近。也许,我们和别人相差很远,但读书终归是好事。
  人永远是自己的一座山,读书是在寻找翻越的路径。如果你拥有这么一条路径,你就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样貌,也一定是你最想要的样子。
  平时,习惯在随身的包里放一本书,想读的时候方便。枕边放一叠书,以备睡前阅读,有时读进去了半夜不眠,有时读睡着了书还在手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书找到了一种相濡以沫般的默契。你醒的时候读书,你睡着了书也在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