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7日
墨耘·曾广闲文专栏
禅:佛教中国化的嬗变(4)
○ 墨耘
  在禅宗确立之前,中国思想的主干是儒道两家,在禅宗确立之后,思想主干变成了儒道禅。按照现代三角形结构稳定的观点看,两派并立是一种不太稳定的平衡,禅宗思想确立后,三者构成了三足鼎立的稳定平衡。这种平衡体现在三种思想的互补上。禅宗在人生实践中,脱离了原始佛教的出世心境,表现出与儒家相近的入世性;在人生境界上,它又表现出与道家相似的傲世性;在人生认知上,吸收几家观点后融合成顺世性,“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等理念都说明禅宗的主基调是顺从现实世界,这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支撑。儒家讲敬,因敬而要常常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而进取;道家讲静,因静而生境,而摆脱世俗的纷纷扰扰;佛家讲净,因净而心平如镜,而云淡风轻,坦然自如,安然自适。儒家的主题是社会,强调人与人的关系;道家的主题是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禅宗则将主题定位在心灵,强调人与心的关系。于是就有人们所说的据于儒、依于道和逃于禅的处世方式。
  南怀瑾在《人生至高境界》中将禅、道、儒的关系做了一个深刻概括:“人生至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中国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儒道禅的影子,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禅宗不仅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成为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智慧和修行方式,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