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祖慧可继承了达摩的禅法,并进一步传播;三祖僧璨著有《信心铭》,强调心性的重要性;四祖道信提倡“坐禅”与“劳作”结合,奠定了禅宗的生活禅风;五祖弘忍在黄梅传法,门下弟子众多,禅宗开始兴盛。五祖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宗。其中北宗神秀,主张“渐修”,强调通过长期的修行逐步觉悟;南宗慧能,主张人人皆有佛性,“顿悟”即可成佛,影响力巨大,实现了禅的嬗变,被尊为禅宗第六祖。特别是《六祖坛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标志着禅宗中国化的完成。此后,禅宗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五家七宗”的格局。禅宗虽脱胎于原始佛教,但经过慧能等人的创新,已化茧成蝶,形成了中国化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原始佛教强调的是修行、戒律和教义,而禅宗则更加注重心性、悟性和生活实践;原始佛教主张通过外在的行为修炼和对佛祖的虔诚信仰来实现精神的提升,会导致对佛祖外在形象的盲目崇拜,禅宗提出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不鼓励将佛祖视为外在的偶像,而是强调每个人心中都有佛性,这一观点标志着修行从外部寻求向内心探索的转变。正如南怀瑾大师在《禅宗与道家》中所说:“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形成中国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禅宗正因为有革命性创新,才得以在华夏大地上开花结果,开枝散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与中国传统文化互鉴互融。禅宗之禅不是禅定之禅,而是智慧之禅,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文化的精华,实现了中国佛教史和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首先,禅宗借鉴吸收了儒学中的优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