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1日
墨耘·曾广闲文专栏
顽石的灵性修炼(5)
○ 墨耘
  从《青埂峰偈》到《芙蓉女儿诔》,从“无材补天”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顽石与贾宝玉互为表里,演绎着“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哲学寓言。顽石是故事的记录者,贾宝玉是故事的亲历者;前者承载补天遗恨,后者背负还泪宿命。二者交织成《红楼梦》的双重叙事,正如脂砚斋所言:“石兄自谓堕落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而通灵玉上的八字篆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则成为对传统价值体系的终极反讽。
  从补天遗石到富贵公子,再至“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潦倒者,顽石命运轨迹构成对儒家创痛功名观的反写。而最终“复还本质”的结局,暗示着知识分子在出世与入世间的永恒徘徊者角色。
  正如《云林石谱》所言:“石者,天地之骨,万物之精。”每一块有灵性的顽石,都是一部无声的史诗,等待被解读、被敬畏、被传承。三大顽石形象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石性人格”:
  孙悟空成为大众文化中的超级IP,从《大话西游》的解构到《悟空传》的重构,其形象从斗战胜佛蜕变为存在主义式的抗争者。石矶娘娘在网络文学中频繁“复活”,常以截教遗脉身份挑战封神定论,成为草根逆袭的象征。宝玉对女儿洁净世界的向往,本质是顽石拒绝被世俗价值“雕琢”的本真坚守,是觉醒者的精神流浪。
  女娲娘娘的唯一补天遗石,幻化出分别代表儒释道的三种石相,验证灵性无处不在。石矶娘娘的灵性是修出来的,孙悟空的灵性是炼出来的,贾宝玉的灵性是遁出来的。一如庄子,身体从来难以逍遥,但心可以逍遥,这或许是石矶娘娘给我们的启示;心即是佛,不断惩恶扬善,不断积极进取,也可以顿悟成佛,这是孙悟空给我们的启示;退步原来是向前,世外世间同样适用,这或许是红尘中的贾宝玉遁入空门给我们的启示。这三种灵性,均打破了儒释道的传统法则:佛门也能进取,儒生也可释然,恋道未必逍遥。没有逍遥的身,只有逍遥的心。
  归根到底,万物的灵性都是人赋予的。当物被人赋予的灵性达到一定高度后,它就会飞跃。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就是人赋灵性于物的飞跃。就像与《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道在 2025 年春节期间火爆的AI模型Deepseek一样,人类赋予了计算机这一“物”超常的灵性,使得AI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万物皆有灵”的主题,将会在越来越多的“物”上得到验证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