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4日
一场千年中国社会大变革 一代陕北知识分子大觉醒
长篇小说《大陕北》(连载213)
○ 姬晓东
  在李鼎铭先生的故里桃花峁和附近的黑圪塔、乔圪台、另家寺一带,这些土地革命时期著名的“闹红村庄”,县里一年征了八九次公粮,但所有的老百姓无怨无悔,没一家说过二话。
  米脂人民为支援解放战争“尽其所有”,把自己的命运和美好的未来,全部交给共产党和解放军。在无数的米脂人里,将功补过的李四,贡献更为突出。
  那天,解放军西野部队从浮桥上过了近三个小时,为安全起见,马伯雄让水里的干部群众,每半小时轮换一次,架设浮桥的李四和预备队,也先后两次跳进水里,阻拦河水保证浮桥稳当。看着解放军全部安全渡过,李四的预备队带着无比的喜悦,紧跟大部队后面向沙家店挺进。听到“胡儿子”们被围在里面,他们异常高兴,摩拳擦掌想亲自参加战斗。当走到一个小村庄时,山里沟里驻满了部队,还搭起了红十字帐篷。李四“自恃”架桥有功,给守卫的解放军说情,想要继续再往前靠靠。人家一口拒绝,要他们执行命令。李四指着一旁的担架队,说我们是预备队的,又不是他们那些等开战后才派上用场的。解放军说预备队是用起来才能上,不用,就永远待这儿预备着。
  李四领大家找到半山坡上的一孔破土窑,美美睡了一大觉,睡梦中被震耳欲聋的枪炮声震醒,是沙家店战役打响,他们看见小村庄里忙成一片。运输队赶着马车,驮着弹药不断上前,也有伤员从前面抬下来。李四几次找解放军请战,人家各管各的事,无人再搭理他。
  “李队长,解放军把‘胡儿子’打得屁滚尿流,我们却在这儿‘挺尸’,真是丢人现眼。”一队员说。成立预备队时,并未指定队长,架桥时马伯雄说了让李四负责,大家就把他当作队长。
  “县里联系不到,这儿没人理睬。我们该咋弄?”李四说着,抓耳挠腮,不知所措。
  下半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当空,皎洁的月光下,大地陷入死一般寂静。“趁着他们乱包着,我们偷偷绕过去,到前线自己找点做的。”有人建议说。李四的热血冒了上来,说好主意,问这一带谁熟悉,能带我们绕过解放军进到前线。矮个子的队员说这村是姐家,小时候常来这儿耍,知道有条山道通着后山。李四大喜,让他带路。山道还是一片泥泞,走出没多远,每个人的烂鞋子沾满黄黄的胶泥,使得鞋子重了几倍,走起路来十分沉重。李四瘸着腿左右摇晃,更是吃力。他索性甩掉鞋子,赤脚走着利索一些。到了晌午,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射,所有人都大汗淋漓的,赤脚的李四惨了,脚下的黄胶泥暴晒后张牙舞爪,踩上去就是几道棱子。他们转过几座山,绕到最高的山峰。李四问这是哪儿,矮个子定定神,说他也不知道了。李四说那我们背着太阳的方向走,一定就是沙家店。又走出没多远发现了情况,一群国民党兵,耷拉着脑袋猫着腰,鬼鬼祟祟朝山上爬来。
  带路的矮个子说是国民党兵,我们赶紧跑吧。有几个人撒腿要跑。李四喊住,说溃军不如流寇,看那些人哪有当兵的样子,估计几天都没吃饭了,大家敢不敢跟我冒次险?
  爬山的溃军是国民党第三十六师的士兵,连日来从延安急行到榆林城外,和解放军打了一仗,死伤不少,元气还未恢复,又接到命令掉头南下,连着四天的急行军中,遇了两场大暴雨,没能吃上口热乎饭,反而浇成落汤鸡。解放军从天而降,他们勉强撑了两天,一个师算是被打完了。这些游兵散勇逃离了战场,沿着沟道没命地溃逃。大路不敢走,就爬上山躲避。
  “国民党士兵,你们听好了,我们是西北野战军。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就有你们的活路。”站在一棵老榆树下,李四大喊道。其他的人也喊:放下武器,缴枪不杀。这些话,都是听解放军喊过的。
  奇迹发生了。喊声中,士兵们齐刷刷扔下武器,举起了双手。
  “全体注意,面朝西站好,不许乱说乱动。”李四喊叫着,士兵们果然听从指令。大喜过望的李四,挥手和大家蹑手蹑脚走过去,捡拾起满地丢下的枪支,还扛起一挺机关枪。他们都是经过训练的民兵,手里拿到枪,一拉枪栓子弹全部上了膛,对准了国民党兵。
  沙家店战役,让参战的解放军个个喜气洋洋,斗志昂扬,老百姓们的拥军热情也得到空前高涨。金秀和马伯雄等人,跑前跑后安排欢迎解放军的队伍,却看见李四瘸着腿,扛着一挺机关枪迎面走来。
  “哥,我们立功了。”李四拉着瘸腿紧跑几步,指着身后的一溜俘虏,兴冲冲地说道。
  “立功?”马伯雄诧异了,问。
  “他们都是我的俘虏,共一百零八个,还有三十三支长短枪,一挺机关枪。”李四笑得十分灿烂,说。
  马伯雄和金秀笑了,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笑容阳光灿烂,像太阳一般。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