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今年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建院30周年,10月17日,记者从“发现长安 西安考古三十
——年”学术研讨会上获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近年来通过引入地理信息系统,以历年工作成果为基础,构建完成了西安城市考古“一张图”平台。该平台可以统筹西安全市考古信息资源,做到真正管理文物资源“家底”,实现各类文物考古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为考古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基础和平台工具;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为西安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前瞻性预判,具有重大的管理和科研价值。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坐落在小雁塔院内,原名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成立于1994年。2011年12月,更名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同时加挂西安市古迹遗址保护研究中心牌子,增设古迹遗址保护研究部。成立30年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勘探3000余项,项目遍布西安城区及周边区县。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新城扩容,涉及民生的省市重点项目数量激增,在2019至2021年达到峰值——年度勘探数量超150项。目前,西安考古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流程和管理体系。
近年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传统意义的考古学上始终强调科技力量的建设。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翔宇介绍,“一张图”大数据平台建设,采用边采集、边处理、边入库的策略,主要对项目情况、勘探信息、考古发掘墓葬、遗址信息等内容进行数字化记录、测量、拍照、航拍和三维建模,建立考古现场第一手考古数据资料,便于入库、存档、管理和科研。
该平台的考古数据主要来源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承担的西安市大量的配合基建的考古工作和一些主动考古调查及发掘项目,主要包括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文物保护单位数据、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大遗址数据等。通过科学分析西安的文物考古工作现状,并借助GIS及大数据技术的强大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以田野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考古地理信息科学和计量考古学等理论为支撑,利用全息考古空间信息采集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制定了数字化标准,突破了“卡脖子”关键技术,还开发了系列工具和软件,为“城市考古”的深入推进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张图”平台这一创新举措将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前置,纳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和国土空间规划中,并结合文物大数据的空间分析,实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文物预警,有效避让了文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