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1日
墨耘·曾广闲文专栏
曾氏“三子”(8)
○ 墨 耘
  思维之“笨”
  1870年,天津民众为反对天主教会在法国武力庇护下的肆意宣教活动,攻击天主教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杀。此即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教案发生后,西方列强暴怒,以法国为首的西方七国联合向清廷提出抗议,要求道歉、惩凶、赔偿,还调集军舰到大沽口进行恐吓。一时间,京津两地乃至整个华北陷入巨大的恐慌当中,如果处理不善,势必引发新一轮的中外战争。此时,距离平复太平天国运动仅6年时间,清廷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方面,都无力承担新一轮的大规模战争,更何况对手还是整个西方列强集团。因此,清廷的实际“当家人”慈禧太后权衡再三后,决定请曾国藩出山处理这场无比棘手的教案。曾国藩此时已是花甲老翁,身体孱弱多病,深感一旦处置不当,会有引发战争的危险,明知不可为,但又不得不为,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书信中写道:“外人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复难和解,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再次体现了他“拙诚”的性格特点。
  曾国藩考量当时局势,不能与法国等列强开战,经调查之后,确认攻击教会是国内民众受蛊惑而导致的过激行为。由此,他完全按照案情和律法来断案,处死其中罪孽深重的十八人,其余人流放,同意赔偿有关各国共计46万两白银,并委派大臣出使法国道歉。这种处理方式,较公正地处理了案件,避免了再次爆发中外战争的风险,并将赔偿压到了最低标准,对清廷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在当时的民众看来,杀几个洋人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处分自己的同胞就是卖国贼了。于是,各界人士纷纷跳出来骂曾国藩卖国,以至于舆论大到慈禧太后不得不下令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的直隶总督职务以平息众怒。这件事件令他晚年几乎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