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0日
一场千年中国社会大变革 一代陕北知识分子大觉醒
长篇小说《大陕北》(连载147)
○ 姬晓东
  鬼子不甘心失败,又从太原等地增援来更多兵力,妄图从这里打开侵占大西北的缺口。察觉到鬼子的目的,八路军三五九旅抽调各团火炮增援。日军组织起更大的攻势,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的掩护下,黄河上一字排开几十条渡船。等进入有效射程,“开炮!”丁团长一声令下,数炮齐发,突如其来的火炮,让日军慌了手脚,忙在黄河上掉头,仓皇后退。“报告团长,日军大部分撤离了碛口,到冯家会一带休整,目前对岸仅留二百多鬼子。”侦察排长给丁团长带来最新的情报。“鬼子敢渡河,难道我们就不敢?渡过去乘胜追击,打他个措手不及。”丁团长说着,命令一营刘营长率两个连,在夜幕的掩护下渡河,对鬼子发起夜袭。几条大船顶着风浪驶向对岸,在侦察排长的引导下,蹑手蹑脚靠近一所破烂的大院,远处的两个哨兵,被侦察排的几名战士猛虎般扑过去割了喉,门口搂枪睡觉的哨兵,连喊一声都没来得及,就地倒下。“叭叭”“轰隆隆”,枪炮声齐鸣,多数鬼子在睡梦中上了西天,一小部分在混乱中逃窜,消失在浓浓的夜幕中。两天后,在冯家会休整的鬼子也不敢再做停留,向东逃窜,跑得无影无踪。
  丁团长带一营重返米脂时,见到一架高大的水车耸立在渠道旁,哗啦啦的流水冲击着水车,带着清流上来,欢快地流进田间地头。
  “谢谢你。”丁团长说着,与还在打造另一架水车的李四和木匠握手。
  “你们在前方守护着黄河,不让小鬼子打过来,我们做这算个甚。”李四腼腆地说道。受到丁团长的表扬,他有些不好意思。
  “以前做过这个?”丁团长问着,站到水车上蹬起来。
  “别说做了,见也没见过,就全凭马先生画的图纸。”李四说着,把图纸一一展示。
  “马先生在哪儿?”
  “这边的事安顿好后,听说纺织厂原料吃紧,好像去了蒙地。”
  这会儿,马伯雄过了榆林城,继续往包头的方向前行。
  万合毛纺厂给八路军七一八团的军服还未加工完,来自延安和晋察冀的订单雪片般飞来,马伯雄和万仙如深感责任重大,两人一合计,在棉花里掺了一定比例的羊毛,让军服质量提高一个档次。眼看库存的原料要用完,他们决定出去采购。这两年,因为日本鬼子占领了包头,榆林和包头的交易量大幅减少,导致价格虚高。万仙如到关中采购棉花,说她有关系能赊账。马伯雄想到了草原上的巴特尔,跟他赊些账,毕竟一次订购这么多原料,需要的流动资金太大。
  陕蒙界的界碑还是原来的,只不过又破了一个角,显得更加破烂不堪。与以前不同的是,边界上多了斜挎着枪、穿黑色制服的人,他们是何绍南的保安队,手已经伸到边界地带。“站住,接受检查。”黑衣队长拦住满载皮货的马车,问老板有手续吗。
  “长官要甚手续?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做买卖的,从未要过手续。”一个满口榆林话的老板,赔着笑问。
  “准许入境的手续。万一这些货物带了脏东西,把陕北给染了,谁来负责?”
  “哦,明白了,问题是到哪开这样的手续?”老板堆满笑继续问。
  “就在我这里开。一斤收这个数。”黑衣队长说着,伸出黑乎乎的大手。
  “错了吧,我卖一斤的货也没你那个价。”
  “不出,也可以,弟兄们把货都收了。看哪个多哪个少。”黑衣队长脸色一变,说着让手下抢夺货物。
  马伯雄看着,胆战心惊,这哪是边界,简直是鬼门关。他不知这里的幕后黑手是何绍南和万向明。拿着省政府的公函,何绍南遍走陕北各县政府,要那些受到共产党制约的国民党县长们,配合成立自己的保安团。两个来月下来,榆林大部分县成立起保安团,连纯粹由国民党控制的榆林,也成立了保安团别动队,在城里无用武之地,就拉到陕蒙边界上,专门“收割”过往的边客商人,钱财归何绍南及其爪牙们所有,而收缴的羊毛羊绒,进了万利毛纺织厂。
  初冬的希拉穆仁大草原,天依旧是那样湛蓝,云朵依旧雪白。阳光下的茫茫草原已枯黄一片,天地相连,一望无际,空旷,安静。沿着车轮碾轧枯草的痕迹,裹着羊皮大衣的马伯雄,来到巴特尔的蒙古包前。“喂,有人吗?”他问道。叽里呱啦,离蒙古包不远,有一位身材高大、看起来有些威猛的蒙古族女子,用一根木棍在木桶里搅动着,对陌生的马伯雄连说带比画。“你是谁,巴特尔在吗?”马伯雄问道。回答他的依然是女子的叽里呱啦。两人说得面红耳赤,却是双方都不知在说啥。“马公子,啥风把你吹来了。”巴特尔撇开装满干草的马车,高兴地奔过来,问。“过来,阿拉坦高娃,给你认识一位好朋友,从榆林来的马公子。马公子,她是我的女人。”巴特尔用蒙古语叫来了女人,说。女子大大方方走过来,又是一通叽里呱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