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碱淖的红还在于它的来历与“红”有关。据神木县志记载,20世纪初期红碱淖所在地仍为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一条大道横穿南北,是蒙汉交往的重要通道。因为土地中含有大量的红碱和水分,地面呈铁锈色,故称为红碱湿地,后来积水成湖,结合蒙语“淖” —— 湖泊(海子、水泊)的意思,命名为红碱淖。也有人说得名缘由是这里出碱土,历代商人曾在此设厂熬碱,因熬制的烧碱发红,后人取汉语红碱和蒙语的“淖”字结合而称之。所以这里的“红”不仅是自然的红,还是人造的红。
红碱淖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黄沙、黄土穿插堆积,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土风采。
红碱淖边那金黄色的沙滩,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水色的映衬下,在旁边绿草的掩映下,总是熠熠生辉。手捧一把细腻的沙子,任由它们在指缝间滑落,构成几条细细的沙帘,让人感觉人和大地瞬时融为一体。微风乍起时,宽阔的湖面细浪波动,卷起满湖碎金,争夺沙的光芒。在湖边不远处,厚厚的黄土层贪婪地吮吸着洁净的阳光。或许是黄沙的细腻和黄土的沧桑造就了这片土地的气质,所以陕北的黄土文化是那么的厚重、那么的坚毅,最终形成中华文化重要的底色。
如果是在秋天,红碱淖的黄更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秋草、秋水、秋果变成浑然一体的金黄色,仿佛在诉说着秋的收获、秋的爽朗。在这个时候,若你能骑上温顺的骆驼,沿着沙岸走上一段,则是一种难得的亲近自然的体验。坐在双峰之间的驼鞍上,任由黄色的沙漠之舟带着你,踏着温和细腻的黄沙,消失在茫茫沙丘,何等惬意!
虽然地处沙漠边缘,但每年暮春到初秋,红碱淖就变成了一个被绿色包围着的神湖。春天一到,生机勃勃的嫩草就从环绕它的尔林兔草原悄悄发出新芽,等到夏秋时节,宛如一张绿色的地毯包裹起这片圣洁的湖水。环湖的沙柳等一干林木,则在不近不远的田野里,展开了茂密的枝叶,拥抱这片洁净与安详。
红碱淖的绿还在于它集齐了从翠绿到墨绿的各种绿色。清晨,在薄雾升腾之时,湖岸挤满挂着晨露的小草,晶莹的露珠把草色的翠绿洗染得格外鲜艳夺目;太阳高升之后,大片大片的草原色成为天地的主宰,漫无边际的碧绿铺满起伏的大地,更是倾泻入湖,让生命的绿纵情释放;抬头仰望,那层次分明的杨柳、错落有致的松柏,任凭它们翠绿的新叶在微风中舒展开来,把大地的希望伸向天空;夜幕徐徐拉下之前,在黛色天际线的映衬下,树木、草原、湖面等一众个体,纷纷披上墨绿色的睡衣,静静等待着繁星登场,然后在清风的催眠中进入甜蜜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