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6日
公王岭
○ 黑山石
  小小的院子,坐落在半山腰平整出来的一块平地上,北依秦岭,南眺灞水,襟山带河,占地不足两亩。院内的国槐、油松、侧柏,枝干粗壮,约有一人合围,硕大的树冠向天空伸展,苍翠葱笼,绿荫如盖,清凉幽静中,隐隐透露出肃穆与庄严。
  仿明清建筑风格的堂馆,人字形屋顶构造,平梁翘檐,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暗朱色的阁窗,纯朴厚重、古色古香。堂馆面积约200多平方米,东西长,南北短,呈凹字形,馆内陈列着这里及附近出土的相关文物。展览馆东侧,是一排三间的办公用房。
  院内立有石碑一尊,刻勒着“蓝田猿人遗址”。1964年,地质考古人员在蓝田县城东约十多公里的公王岭,发掘出土了“蓝田猿人”头盖骨,后依托蓝田猿人遗址发掘现场,建成这所“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静立石碑前,我垂手肃立。
  小院虽然小一点,但布局紧凑,地面上干净整洁。与其他气势恢宏的博物馆相比,这里更显袖珍精致,也没有熙熙攘攘、蜂拥而至的人群,略显冷清。不过这于我来说,却十分难得,可以有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仔细观瞻。记得上次去一家博物馆,展陈厅里黑压压一大堆人,根本没有时间仔细咂摸历史的味道,因为停下来就挡着后面人的路了,无奈随着汹涌的人潮走马观花,体验感稍微欠缺了些。不过这也是我一厢情愿,偌大的博物馆若仅有零星的人来观瞻,就失去了建馆的初衷。听说,平时来这里观瞻的人亦不少,不过是我今天运气好一点罢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史前时期,秦岭北麓的这处槽沟地带,树高林密,气候温暖而湿润,雨量丰沛,山泉溪流从山巅沟涧奔流而下,在山间谷地汇集成滔滔河水,滋润着万物。
  原始的丛林里,剑齿虎、三门马、纳玛象、野牛等猛兽,和刚刚从古猿向人进化的猿人栖息共处,相生相伴。种族的生存繁衍是每个物种面临的最大挑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与大自然的漫长斗争中,在与其他物种生存竞争的过程中,猿人通过生物进化,慢慢学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石器,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在残酷的丛林法则中存活了下来。最终,直立行走使猿人解放了前肢,学会了用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荒蛮时代,进而把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类古老文明重要的一支在这里发源、繁衍、进化。百万年来,我们的先祖筚路蓝缕,生生不息,成就了今天的泱泱华夏。
  与蓝田猿人遗骨一起陈列的,是百余件古老的石器,它类似于今天使用的斧头之类的工具,有刮削兽皮、切割兽肉的,还有挖掘植物根茎的尖状器。隐约之间,我似乎听到了百万年前,山下河谷里一声又一声石头相撞的回声,透过柔和的光线,我恍惚中看到了生活在秦岭密林里先祖创造生活的壮阔场景。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用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些石器是那样的简单、笨拙,但正是这样的简陋工具,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它们给了先祖从未有过的生存自信。文物承载历史,历史书写文明。古老原始文化从这里起步,中华民族文明从此持续演化、赓续绵延。
  在上世纪60年代,蓝田猿人化石的发现震惊中外考古界,它较之前发现的北京人遗址和爪哇人遗址都要原始。蓝田县玉山镇的上陈遗址,更是将非洲以外的早期人类遗址追溯到212万年前。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是中华民族最远古的根。
  “蓝田猿人头骨出土处”和“新生代地层剖面保护厅”位于展览厅后面的山岭上。我迈着缓慢的脚步,轻轻地踏着青石铺就的台阶。短短的百余级台阶,我如在百万年的时光隧道中向前穿梭,眼前是那么的深邃,遥远,不可触及。
  有风徐徐吹来,秦岭山峦飘来的雾霭山岚,便将小小的院落笼罩在乳白色茫茫一片的雾气之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我也被雾霭包裹了起来。
  站立在公王岭上,举目四眺,终南葱翠,鹿原广阔,灞水蜿蜒向北;灞河川道里,麦黄杏熟,弥漫着禾黍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