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01日
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
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98)
○ 穆涛
  关于“正闰余”
  闰余,即闰月。
  中国古人观察太阳和月亮,形成了两种历法认识。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回归年的时间,最早以三百六十六天计算。月亮绕地球一周时间以三百五十四天为基数,阴历一年十二个月,六个月三十天,六个月二十九天,其中还有二十八天的特例。太阳历与月亮历一年之间的时间差为十一天左右,古人以置闰的方式补足这个时间差,约三年补一个月,称“闰月”,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历法“农历”。农历是“太阳历”和“月亮历”的合历,上合天时,下应地理物候变化,“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左传·文公六年》)。古人置闰是经过精确计算的,而且总结出了时间表,大致是“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四百年九十七闰”。
  闰月这种方法,在黄帝时已经开始了。但正式的史料记载,是在《尚书·尧典》中,“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一年三百六十六天,以置闰月方式补足阴历的时间差,以定四时。但这时候置闰月的方式,是放在年底,称“十三月”。汉代颁行“太初历”之后,才实行当月置月,比如2020年闰四月,当年就置两个四月。
  中国古人还研究发明出了另一套计时系统,即二十四节气。这个计时系统科学指数非常高,一年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十五天,粗计算是三百六十天,但每个节气到来的时候,是精确到时辰分秒的,比如2022年谷雨节气,时辰是2022年4月20日10时24分7秒。每个节气实际上是十五天多一点点,二十四个一点点累计是五天多,一年的时间是三百六十五天多。现代高科技手段测量太阳一回归年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二十四节气的计量时间,与这个是高度吻合的。
  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是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完整表述在汉代的《淮南子》和《礼记》中。
  黄帝时期,中国的天文学、历史学、文化学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均得到了系统性开展,对此,《世本》中有具体的记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著‘调历’。”“黄帝使伶伦造磬。垂作钟。沮诵、苍颉作书。史皇作图。伯余制衣裳。胡曹作冕,胡曹作衣。于则作扉履。雍父作舂,雍父作杵臼。夷牟作矢。挥作弓。共鼓、货狄作舟”。
  关于“大挠作甲子”
  大挠是黄帝时的史官,甲子即干支记时法。以干支纪日,在中国起源很早。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相配,一个循环可记六十日。“大挠作甲子”,指大挠在干支记日的基础上,又做了丰富研究,此之后,干支不仅记日,还记年、月、时辰,构成世界史中有独特价值的中国记时方法,一直袭用至今。
  关于“容成综此六术,著‘调历’”
  容成是古代天文家,一种说法其是黄帝时的大臣,一种说法其是黄帝之前的部落首领。黄帝尊其学术,推广他的学说,“调历”是容成制定的古代历法,现已佚失。
  关于“黄帝历”
  “黄帝历”并不是黄帝时期使用的历法,黄帝时尊“调历”,但“黄帝历”是遵循黄帝时的天文研究成果而成的。
  “调历”和“黄帝历”均已佚失,两种历法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联,以及“黄帝历”究竟成形并应用于哪个时代,这些仍是学术界尚未解开的谜团。我们只能以相关资料作为旁证,比较着去了解“黄帝历”的一些信息。
  汉代“太初历”颁布之前,古代中国存在六种历法,称“古六历”,分别是“黄帝历”“夏历”“殷历”“颛顼历”“周历”“鲁历”。而“古六历”中没有“调历”,也是让人费解的问题,有人推测“黄帝历”即“调历”,这也只是臆说而已,因为并无史料作为支撑。
  中国地大物博,民居广布,在汉代之前,一直没有统一的天文历法。“夏历”是夏代的历法,但也只是在京畿以及黄河流域部分区域应用。“殷历”是商代的历法,差不多也是如此。“周历”始于西周,但进入东周之后,国家分裂分治,鲁国循“周历”自创“鲁历”。秦国另开门户,于战国中期(具体时间一说是公元前366年)颁行“颛顼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国家建立秦朝,开始在全国推广。由于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历法在全国的实际应用也是未能全覆盖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