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4日
插秧时节
○ 陈长吟
  农历四月下旬,是陕南农村插秧的季节。农家人要全体出动,赤膊裸腿,在水田中栽下秧苗,也播种下新一年的希望。
  唐朝的布袋和尚,是个有趣的人,他写了一首诗叫《插秧偈》: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诗准确地描绘出插秧的状态,又蕴含哲理,内涵丰富,让人过目不忘。
  我小时候在农村也插过秧,知道这劳作的要点,就是动作要快,秧苗栽稳,还要前后、左右瞄准成行,整齐美观。在大地上织锦绣,需要一些技巧和功夫呢。
  癸卯年“芒种”后三日,我应邀回乡参加一年一度的插秧节。
  活动的现场设在一个四周山恋环抱的小村旁,那农家的墙上,绘涂着逼真的劳动场面壁画,与周围的环境风景融为一体。盆地中心有一大片连埂水田,舞台就搭在田野之上。
  这次,我不是下田的插秧者,而是上台的嘉宾。
  主持人宣布开幕之后,台上站立的一排嘉宾要做三个动作。
  第一个动作叫挂红。一队黄牛被农人赶过来了,它们踢嗵踢嗵溅起水花,活泼可爱。嘉宾呢,要手持红缎带,往牛头上套。牛是劳动的功臣,它们拖着犁耙,在田间反复耕作,才把土块粉碎,梳成泥水平面,便于着秧。给牛挂红,是尊重功臣,但牛们不懂事,看见红色,就乱跳乱冲,很不听话。所以,要把红缎带挂在它们的犄角上,不是个容易的事儿。我身笨手慢,当然没挂上,只好交给牛的主人,让他代劳了。
  第二个动作叫授锄。一队农人身着劳动的服装,虎腾腾走上前来,挺立在台前。嘉宾呢,要将绑着红缎带的锄头授予他们。这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敬爱,当然这个动作比较简单,没有悬念,大家都顺利地完成了。
  第三个动作叫抛秧。嘉宾每人手持一把秧苗,要使劲儿往水田里抛去。此事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舞台到水田有一段距离,你首先要有准头,最好抛成直线,别左右倾斜,秧把儿就可以远远入田。其次要力气大劲儿足,才能将秧把儿抛到水田中央而不至于落在岸上。我倒是使出了全身力气,还跳了一下,但秧把儿不听话也不配合,歪歪扭扭地在空中行进,然后短短地落到水田边上,算勉强及格吧。
  恒口示范区的仁康主任,将秧苗抛得最远,获得了众人的热烈掌声。
  虽然成绩不佳,但我异常兴奋。这几个环节设计得太好了,把插秧时节的劳动过程,浓缩提炼成简单的动作,搬上舞台来,让人觉得既有仪式感又有参与性。
  抛完秧苗,就开始实地插秧竞赛了。只见一队男男女女,手持秧苗,精神抖擞地站在田头,一声令下,争先恐后。他们左手持秧,用指头分开苗株儿,右手再快速插入田泥中。有的人腰劲儿不好,插几把就得抬起头来直腰休息一下;有的人马虎求快,秧苗没栽稳就在水面上漂移起来了;有的人忽左忽右,弯弯曲曲不对称成行……最利索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一直低头劳作,秧苗入泥又快又稳,手下的四行绿色直向远方,望上去,是一幅颇有诗意和美感的画画。当然,她第一个到顶上岸,获得了冠军,披红挂彩领红包。
  劳动是辛苦的,又是快乐的;乡村是寂远的,又是广阔的;生活是单调的,又是热闹的;丰收是等待的,又是充满喜悦的。
  身临其境,感受良多。
  我顿时又回到了如歌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