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吃豆花泡馍,原汁原味的凤翔豆花泡馍那种,喜欢它的口味、它的口感。特别是曾在凤翔府治求学三载,这种凤翔地域美食舌尖上的味道诱惑,已经扎根在了我的味觉当中。
后来离开凤翔,能品尝到这种美味的机会就极少了。可但凡一有机会,我就会趋之一饱口福。口中品味着,当年恰同学少年时的那些情景、那些岁月的昂扬、那些美好的期望,就会涌现眼前,让人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是我对豆花泡馍情有独钟的另外一个原因。
早些年,要吃凤翔豆花泡馍,要么得去凤翔,要么得到市上去,凤翔以外的县城几乎没有豆花泡馍的踪迹。
不知啥时候,街道里挂着豆花泡馍、凤翔豆花泡馍、正宗豆花泡馍等招牌的店面渐渐多了起来。我也几乎是知道一家就去品尝一次,但多是扫兴而归。因为不仅味道、口感差异很大,就是豆花、泡馍、豆浆也都大为不同,基本是只有凤翔豆花泡馍的名,没有凤翔豆花泡馍之实。
凤翔豆花泡馍的豆花是用本地产的优质大豆磨好的纯豆浆以石膏水点化而成,软硬适中。硬,可以用筷子夹起,送入口中;软,入口滑爽适宜,得人喜爱。所用豆浆,原汁原味,自带豆子的天然豆香。
而所泡的馍,是用渭河北原深厚土层之地所产优质小麦面,以麦草温火烙制而成,面的软硬、烙制火候都要恰到好处。这样的馍泡入豆浆,入口酥软而略带筋道,口感极好。而那种假冒的锅盔要么太硬实,或馍片里有硬疙瘩,费嚼味差;要么就是一入碗,经豆浆一泡,酥软得失去了馍形,与豆浆成了一家子,没了嚼头。
每一种地道的美食,即使看着简易,那也一定是用心用情之作,掺不得一点假。比如凤翔豆花泡馍,不论是原材料的马虎还是制作中程序的不到位,豆浆掺开水、烙馍揉面不匀等等,都会影响成品的口感、味道,掺不得假、使不得心眼。
真正的豆花泡馍,是在做一种美食,做出来自己都发自内心地喜欢,发自内心地想品味一番。真正的凤翔豆花泡馍,不仅是一种可以养家、可以致富的技术,更是一种内心的享受和寄托。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那些一辈子坚持经营某种地方美食,虽然因此致了富依然乐此不疲终其一生的人。“做一种正宗美食去挣钱”和“为挣钱做一种吃食”,这两种人所生产出的东西是会不一样的。
有一次,如我一样对豆花泡馍情有独钟的朋友说:县城东头有一家正宗的凤翔豆花泡馍店。我于是便赶在饭时前往品味。
一入店,一股豆香与油泼辣子的香味便入鼻而来。桌位满员,前面还排着一个四五个人的小队。
老板是一位个子不高却精明干练、三十多岁的妇女。她戴着口罩,一边招呼客人,一边操作,抓馍、过汤、豆花入碗、浇汤、放盐入味,再放一勺油泼辣子,这一切在女老板的手中顺滑流畅,如行云流水。
终于到了我,碗一上桌,便急不可待,夹起一块豆花入口,嗯,还真就是那个味道,豆花软硬适中,入口爽滑;喝一口豆浆,浓浓的豆味香和着油泼辣子的油辣香飘散在舌齿之间、飘荡在不大的小店中;夹一口泡馍入口,馍绵软而筋道,带着一种麦面的自然香。麦香、豆香,豆花泡馍满店香。味道真的是很纯正,恰如当年凤翔府治的旧味,于是慢慢品来。
记得曾有好几次,特别馋这个味道,就驱车去凤翔,在东湖边的一家老店品了一碗,再去凤师的老校园转了转,顺便游览东湖,仰左公柳之高,登君子亭而思坡翁,上一览亭赏湖光水色,瞻《喜雨亭》碑、《凌虚台》石铭……更觉这一碗泡馍原产地那种厚重的文化随清新的空气在浓浓飘香。
正在一边享受美食一边回味时,耳边传来老板的问话声:“你看够不够?豆花和馍要不要加?”很快又补了一句:“加馍和豆花是免费的。”
她细心热情地关照着每一位顾客,问味道、添汤加馍,让人暖心。
此后,我便成了这里的常客,隔三差五就去一次,感觉那种正宗的味道一天一天愈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