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9日
三十后晌请先人
○ 陈嘉瑞
  关中过年,除夕的三十下午是最忙的时候,而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请先人。
  关中人将下午称作“后晌”,请先人的时间一般是在傍晚的时候。请的人必须是这一家顶立门户的男人,也可以带上家族中的男孩子。请先人的时候要端上一方木盘,上面有香蜡纸表及各种供品,跟随的孩子手中提着一盏玻璃风灯,里边点有一只灯盏。灯盏是由白萝卜刻成的。做法是将一根白萝卜切成几段,削成一个个圆柱形,中间用刀子挖成有底的空心。空心中倒上棉籽油一类的青油,再在中间放上一根灯芯,用火就可以点亮了。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基本上都要请先人,而公共的墓地大都在一起,又是天黑前的时候,这样,蜿蜒的小路上就有了一盏盏的灯火在野外移动着,远远看去,很有情趣。到了墓地,放下木盘,先把备好的另外几个灯盏点亮,放在先人的门前。数量有一盏的,也有三盏的,要的是明明亮亮的气氛。然后给坟顶上压上新纸,再在先人的门楼前,摆上水果、点心等各类供品。再之后是敬香、烧纸、磕头。请的时候,嘴里要叫着先人,比如说:爸、妈(或者爷、婆),过年了,咱们回家过年!请到了先人以后,要在先人的门前再点燃三根香,拿着和先人一起回家。据说头一年过世的先人,并不认识回家的路,跟着点燃的香,就能记得路了。
  请先人的时分,就见远远近近的坟地上,在傍晚的天幕下,到处都有跳动的灯火,这儿一盏,那儿一盏。坟茔集中的坡上、原下,请过先人以后,坟地上几乎到处都是灯火。因为萝卜灯盏的油有限,等到灯盏内的青油燃尽了,灯盏也自然就熄灭了。所以,除夕的傍晚,站在村口远望,灯火在远远的野地里,明明灭灭地闪烁着。
  关中的习俗,请先人一般都是请三代的祖宗。父母、爷爷、老爷爷这三辈。再远,就不请了,因为他们早就进入了神界,或是另外托生了。所以,请先人一般就要拜几个坟头。把先人请回来了,过去就要供在宗族的祠堂里。后来没有了祠堂,就供在各家自己设置的牌位前。讲究些的,一个族门有一个族谱,用布做成的,关中人称之为“荣”。上面是几代人的画像及姓名排位,一代一代地排列下来。这样的一个“荣”,一般要挂在长子的家里,在专门祭祀祖先的地方,下面摆有一个供桌。先人请回来了,还要把先人的画像或者是后来才有的照片,一一摆放出来,然后燃烛敬香,跪地磕头。没有“荣”的家庭,只能因陋就简,用硬纸板作基,上面蒙上白纸,上书“供奉三代祖宗之神位”等字样,靠在一个下有凭依的墙上就可以了,这也就成了祖先的牌位。除夕晚上吃饭的时候,先必须给先人的灵位前端上一碗饭,上面再摆上两根香,代表一双筷子,表示先人也吃到饭了,这样全家才能享受年夜的饭食。
  有的族户,常常十几几十口人,供的是一个先人。这样请先人的时候,就要排着队,按照长幼次序。户大族盛的,也有几十个人走在一起请先人的。这些年,大家族很少见了,都分家另过了,家庭变得越来越小,请先人也就会发生一些趣事。比如弟兄们平日彼此有矛盾,互不走动,按惯例老大请回来先人,“荣”或牌位在老大家里,其他几个弟兄三十晚就要去老大家敬先人,可由于平时互不走动,有人不愿去老大家,但又不得不敬先人,于是就出现了老大请先人,别的弟兄也请先人的情况。同一个先人,这个请,那个也请,各人请各人的先人,一个先人被分成了几家,由此也就传出了笑谈。先人如果地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这些年,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年轻人一般也不太懂,尤其在请先人的一些细节上。在一些地方,三十后晌请先人也就不大能看到了。其实这是关中古老的风俗,也是中国孝道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后辈对祖先的一种追思和怀念,所谓的“慎终追远”,是很温情的一种血脉情感。它不断提醒着后辈,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了自己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