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我们那里开车约九十多分钟就可以到达的一个小镇叫“热水镇”。我个人是很喜欢这个名字的,我想许多的人也都会喜欢。赶长路就怕没水喝,而一旦有水可喝,而那水又是热水的话,我想赶路的或其他的各种人都会欢喜。我想这个地名也许是那些赶大车的人给起的,从 A地到 B地,一百多里,过去的马车大约要走多半天的路,一个人如果半天不喝一口水一定不好受,而车到了热水镇马上有一口热水喝,我想这事在冬天是普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过去的出门,人们总是要自己带一些干粮,以免路上找不到东西吃挨饿,而既方便吃又方便带的干粮以我的经验而言应该是炒面,所以过去行远路或行军打仗一般带的都是炒面,为了便于携带,装炒面的那种口袋一般都是细长条的,方便把它挎在身上,吃的时候找个饭碗用开水一冲就是一顿饭。炒面的里边一般还要放一点盐,如果再好一点呢,还会有点芝麻,吃起来就更香。
炒面我会做,概为两种,一种是干炒面,就是除了在里边放一点盐之外什么也不再加,一种是油炒面,这个炒面应该是高级一点,面粉是用油来炒,用的是素油里边的花生油或菜籽油,而如果用牛油炒炒面,似乎就属于高级货,而牛油炒面炒好之后会结成一个很硬的坨子,吃的时候必须用刀切一切,而且还要找一个小锅进行熬煮,牛油炒面所以比较少见,而牛油炒面也照例是咸口,没有见人吃过甜牛油炒面。在北边蒙汉杂居的地方经常听人们说谁家宰了一头牛炒了十袋面,这都不能算是什么稀奇的事,这样的炒面一般是在天冷之后做起,在北边草地那边很少有人在春天或夏天就动不动杀起牛来,在这样的季节做出来的炒面过不久也许就会有了哈喇子味。牛油炒面对那些吃不惯的人也许会很不喜欢,但喜欢吃的人离了它还不行,吃牛油炒面跟吃其他炒面不一样,随便找个碗,没有碗找个大茶缸子,只要有热水就可以。而吃牛油炒面必须得有一个小锅,而且还要有个火炉子,把小锅坐到火炉子上,水开了把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牛油炒面放进去,煮得差不多了再在里边浇上半缸子黄酒。吃牛油炒面是不就什么菜的,就那么“呼噜呼噜”转着碗喝,外面也许风高雪狂,一大碗牛油炒面下肚,一上午身子都是暖和的。
热水镇在我们那里很出名,在许多当年赶大车或开车的司机们那里我想它就更出名,他们会说,“热水镇马上就要到了,有热水喝了。”在路上,能喝到口热水是幸福的,我以为这个地名在中国的地面上是特殊的,这也只能是在风寒的北方,如果在南方,我想这样的一个地名就不会对行人有多少号召力或者就干脆不会有这种名字出现。
关于这个热水镇,我还做过小小的考证,因为有人对我说过那个小镇之所以叫热水镇,是因为那里有温泉可以洗澡。我二十年前只为这事去过这个镇子,大冬天,穿着一双羊毛盔的那种靴子,走了好远的路,但那地方哪有什么温泉,这个镇子的人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温泉,而且即使是他们去澡堂里边去洗澡,也是极其有数的,一年只洗三次,过年洗一次,八月十五洗一次,再就是过端午节再普遍地洗一次。热水镇在山西和内蒙古交界的地方,一年到头风沙既大,气温也相当的低。这么一来,就更显出热水镇的好,而且无端端地显得那地方的人们也很好客,因为再也没有比大冷的天气里能够喝上一口热水让人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