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9日
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
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33)
○ 穆涛
  周公权衡利弊之后,慎重做出决定,辞去摄政王,到封地鲁国去。但自己不就任鲁君,让儿子伯禽受封治理鲁国。在受封仪式上,他告诫儿子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叔父,我是德高望重的,但每天仍勤于事务,为礼贤纳士,我甚至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要记住,天下贤人难得,治理鲁国,切忌骄慢于人。”“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是有预见力的,不就位鲁国君主,而以周朝太师身份居鲁,他知道国家有大事在等待着他。
  与召公的一次谈心
  这是一篇千古美谈。
  《尚书》中的《君奭》一文,记载着周公与召公的具体谈话内容,尽是掏心窝子的话。召公名姬奭,与周公、毕公为当年的“三公”,均为股肱重臣。召公最初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宝鸡凤翔一带,后北封燕国,史称“燕召公”。毕公名姬高,是文王第十五子,周公异母弟弟,封地在毕,今陕西咸阳一带。召公与周公、毕公为族亲。武王去世后,周公摄政,引发朝政不稳。周公放弃摄政王位,东去鲁国之前,与召公进行了这次谈心。周公的思路很清晰,毕公是他的异母弟弟,不需要思想沟通。
  周公年长,直呼召公的名字奭,称君奭,以示尊重。
  周公与召公的这次谈心,有三个智慧高点,颇具现代意识:第一,贤良人才对国家之兴盛的重要;第二,建立秩序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第三,敬天地,是信仰,继承传统,把文王、武王开创的事业传承下去,上承和下传,不仅是信念,也是信仰。
  谈心的要点是这样的:君奭,上天亡商,我们周氏一族担负使命,得以立国。国运如何长治久安是当下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你曾经讲过,我可以承担治国的重任,我实在不敢当。当下民心安定是最大的事情,谁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期待这样的人物出现。国运长久,在于我们的后代子孙能够恪守周氏族脉几十代人的传统。如果丢掉这个传统,忘记初心使命,国将不国。成王年幼,让他知晓光大周氏族脉传统的重要,是当务之急。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天道宏伟,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靠天吃饭,事在人为。遵循文王和武王的治国理念,就是顺天而行。
  君奭,成汤建立商朝,有伊尹辅佐,传至太甲(第四任君主)时,还是伊尹襄助,得以格于皇天。太戊(第九任君主)有伊尹之子伊陟和臣扈,祖乙(第十三任君主)有巫贤,武丁(第二十二任君主)有甘盘。这些老成持重的功德之臣使商朝得以传承数百年。天建有德,商朝传承数百年的成功之处,是域内众属国守序循规,各级官员勤于事务。国家之兴,建立秩序社会至关重要。国成为其国,在于群臣尽心尽职。国君一声令下,四方诸侯能够群起响应。
  君奭,殷商之兴,在于重用贤良之士;殷商之衰,在于失去贤良之士。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使之成为治国理政的法宝。
  君奭,文王以仁德治国,敬天尊贤,把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这些贤良之士团结在身边。这些人勤勉于事,克己奉行,才使文王的功德弘扬天下。君臣一体,同心同德,才能得天独厚。武王秉承天德,天心于怀,才使我们四人有禄有位。我们四人竭力同心,辅助武王建立克商建国的大业。如今你我责任重大。成王年幼,尽心尽责辅佐他是你我的天职。
  君奭,你我都应该认识到一点,我们的事业无比崇高,但今后的路也是泥泞难行的。武王曾经坦露过他的心迹,他寄希望于我们二人协力同心,勤政以辅助幼主,传承光大周氏族脉。
  君奭,你身居国家太保一职,我信赖你。希望你理解我这一番话的用心,吸取殷商失国的教训,感念上天的兴周之德。
  君奭,我今天对你敞开心扉,希望不久之后我们再见面的时候,听到你这样的话:“你我同心,共度时艰。”我还有一个愿望,愿你今后为国家多多选用栋梁贤良人才,这是我们周氏族脉的传统。你我两人,性情相通。我今天说了太多的话,用心只有一个,就是辅佐成王,把文王以来开创的事业永远延嗣下去。
  君奭,我再说最后一句,事情在开始的时候,都是顺利的,但往后会艰难起来。“祗若兹,往敬用治。”记住初心和初衷,以此为大原则,治理我们的国家。
  周公讲的“惟兹四人”,指周公、召公、毕公,还有师尚父,即姜太公。
  《史记·周本纪》记载:“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宫。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驱。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
  古代有一个规矩,灭亡一个国家之后,要做两件大事:一是祭祀土地神(社神),二是祭天神。周武王灭商进入都城朝歌,按惯例举行这两项仪式。祭祀土地之神时,武王的六弟振铎执掌仪仗之车,周公持大钺,毕公持小钺,护卫武王。在进入商纣王大殿举行祭天大典时,召公手捧“赞采”(祭天的布帛),姜太公“牵牲”(牲,祭天的牲畜)。
  召公对周公产生疑虑,是有原因的。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尚书正义》中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但周公出任摄政王,践阵而上位,召公由此存疑。周公辞职东就鲁国,临行之前与他的这次倾诉衷肠,召公感动深切,自此与周公同心如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