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离娄》中对采诗制度的兴衰做了总结,并透彻地指出了孔子超凡超常的智慧所在:“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诸侯国(地方势力)坐大坐强之后,周天子对国家局面失去控制(指东周之后),支流漫过主流,采诗制度就终结了,之后《春秋》问世。孔子在写作《春秋》的同时,从三千多首采诗作品中,十中取一,精选出一部《诗经》,初名为“诗”,汉代之后称《诗经》。思想家的孔子,做了一回编辑家,应该理解为是圣人对采诗制度的致敬和缅怀。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也做了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诗经》在秦始皇时期,经历过“焚书”浩劫,焚书令规定:“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到了汉代,《诗经》成为治世之书,位列“五经”之首。秦始皇焚书,《诗经》和《尚书》列为首禁之书,是禁思想。而汉代奉立“五经”,使之作为治国之书,也在于其中的思想之重,这是汉代之所以成为大时代的一个重要根基所在。
白居易在唐代对采诗制度曾发出遥远的感慨:“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君不见:厉王(周厉王)胡亥(秦二世)之末年,群臣有利君无利。君兮君兮愿听此,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天下有道中的道,与克己复礼的礼,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诗经》里的风声
《诗经》位在“五经”之首,这是司马迁的排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一本诗集能够承受如此之重,在于孔子编选《诗经》的眼光和出发点,既存文心,但更多的是史家态度。《诗经》的要义在世道人心,在醒时醒世。“以言时政之得失”“以知其国之兴衰”。采诗制度是自周成王开始的文化政策,是当时的一项重要国策。采集民间创作的诗歌,旨在民意调查,“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因为《诗经》中有国风,后世改采诗为采风。今天也讲采风,但已多少有些不同了。
南宋时的学人杨甲绘有一幅《十五国风之地理图》,这张图熔地理、文学以及文化于一炉,开启了“文化地理学”的先河。十五国风的区域,在图中是一目了然的,基本覆盖了当时的国家文化大体,沿黄河流域,自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至山东。长江流域在孔子时代是文化僻壤,“楚吴诸国无诗”。十五国风存诗一百六十篇,《周南》《召南》《豳风》,是西周时期的诗作,止于周幽王。其余的十二国风,均为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属东周,具体说是春秋时期。
《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排序在国风之首,不称国名,而以周公旦、召公奭冠之,是对周、召二公执政力的敬仰,“得二公之德教,风化尤最纯洁,故独取其诗”。南,意为教化之地。“不直称周召,而连言南者,欲见行化之地”“文王之化,被于南国,而北鄙杀伐之声,文王不能化也”。
《豳风》七篇,排在国风之尾,唱着压台的大戏。豳国在陕西的旬邑、彬州一带,是周人的发祥地,是周代立国的本源。这样的编辑次序,是孔子的特别用心。《豳风》中的七首诗,有六首与周公直接相关,《鸱鸮》是周公所作,《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写周公当年平复东部叛乱的功绩,以及东部人民对周公的敬仰。周公姬旦先被封周地,后再封鲁国,史称“鲁国公”。周武王去世之后,殷商旧贵族发动叛乱,东部一些诸侯国群起响应。周公坐镇鲁国,力克叛乱。周公是孔子心目中最高大上的人物,《豳风》中的《七月》,虽与周公无具体联系,但是写周氏部族祖脉生活方式的。这样的排序,且以“豳风”为题,既表达对周公的敬爱,也是强调鲁国是周人发源地的直接传承者。孔子是鲁国人,他用这样的方式,把周与鲁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邺风》《鄘风》《卫风》三十九篇,邶国、鄘国、卫国,是殷商旧地,在河南安阳、新乡一线。在周公摄政时,由于发生“三监之乱”,迁邺、鄘的国民至洛邑(洛阳),其封地合于卫。孔子编选《诗经》时,这两个诸侯国早已不存在了。清代学问家顾炎武先生认为,此为汉儒重新整理《诗经》时有意为之。“分而为三者,汉儒之误”。秦朝“焚书”,在全国范围内搞“书禁”,汉代立国后,不是口头上讲继承传统文化,而是具体去做,依靠文化老人的记忆才得以复原。仍以邺、鄘旧国之名冠之,意图是拓延历史的沧桑空间。
《王风》十篇,采于东都洛阳一带。“惟周王抚万邦,巡侯甸”“其采于东都者,则系之王”。
《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篇。郑国最初封于陕西的凤翔,后东迁华县,后再迁至河南的新郑一带。齐国在山东北部与河北西南,东连海,北界燕,西接赵。《郑风》《齐风》多录男女之情事,后人诟病“不当录于圣人之经”“郑音好滥淫志……齐音敖辟乔(矫)志”,被顾炎武讥为“不得诗人之趣”。
《魏风》七篇,魏国都邑原在山西夏县,后迁至河南开封。《唐风》十二篇,录自唐尧旧都临汾一带。《秦风》十篇,源自甘肃天水,沿着渭河流域。《陈风》十篇,陈国辖域在河南周口左右,旧都淮阳。《曹风》四篇,曹国在今山东西南菏泽一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