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03日
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
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24)
○ 穆涛
  腹有诗书气自华:关于《诗经》和《尚书》

  旧文献里的种子,以及优质土壤
  比如有一棵穿越千年的古树,在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打之中,似乎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尽阅人间悲喜与世道炎凉,置身其中而缄默不语,这样的树让人们心生敬畏和敬仰。其实,这棵树所植根的土壤更加重要。正是这一方土壤,为这棵树保障着肥料、养分,还有那种神秘的风水力量。风水这个概念,用今天的词汇表述,差不多就是生态吧。
  一粒种子,从萌芽破土,到成活,到长成一棵树,再到穿越千年,需要植根于怎样的生态之中呢?《尚书》和《诗经》就是这样的大树,至今已经穿越三千年。
  孔子编辑《尚书》和《诗经》的大致经过
  《尚书》和《诗经》,都是经由孔子编辑成典的: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史记·孔子世家》)
  先君孔子……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孔安国《尚书·序》)
  《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汉书·艺文志》)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
  历史学是从史料开始的。
  上述史料,讲的是《尚书》和《诗经》的内容和体例。孔子从三千多首诗里,十中取一,而成三百零五篇《诗经》。《尚书》是史官记录的国家档案文存,上启尧舜,经历夏、商、周,止于秦穆公。孔子在众多文存中,经过去粗取精,文字润色,匠心编辑,“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选出一百篇而成《尚书》。
  有两个问题一直是谜团,由此也构成后世学人争议不休的话题:第一,孔子不是史官,也不是文官,在当年只是一位民间学者,他为什么要编辑这两部书?第二,孔子身在鲁国又逢乱世,他是怎么拿到这么多“官方资料”的?
  这得先从孔子的生活背景说起。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去世三年后,春秋时代结束。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大历史中国家分裂最久、战争灾难连绵不绝的时期,长达五百五十年。这一阶段,按国家体制属于东周,但由于国家大分裂,社会形态沦落不堪,国之不为国,后世以《春秋》和《战国策》两部史书的名称给予历史定位。
  我们今天界定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序次,沿用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中的政治判断:公元前770年,首都地区发生大规模动乱,周平王由西安迁都洛阳。从这一年起西周谢幕,东周开启,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行世二百九十五年。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为战国时期,行世二百五十五年。把公元前475年作为战国时代的起始年,是根据中国古代史官界定历史节点的惯例,如果没有标志性的大事件发生,在临近的时间范围内,以新君主登基就位之年为临界点,公元前475年是周元王继位元年。
  司马迁裁定历史阶段,是以政治眼光为基准的。
  把五百五十年分割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不是一场赛事的上半场和下半场,也不仅仅因为战事升级,而是国家分裂程度加剧。确定春秋与战国之间的分水岭,是以诸侯列国对待周天子的态度为区分标志。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力开始衰微,诸侯国渐而坐大坐强,各自为政,犹如一条大河,众多支流漫过了主流。周天子基本就是一个摆设,但在表面上还算国家君主。进入战国时期之后,周天子彻底丧失对国家的权力管控,连名誉君主都不是了。诸侯列国把周天子一脚踢开,各自举旗独立,彼此之间由明争暗斗,升级为大举杀伐,偌大之中国成为硝烟连天的厮杀战场。
  在国家处于大分裂的峡谷地带,孔子以国家全局的眼光,抢救性编订《尚书》和《诗经》,其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都是巨大的。
  这两部书如悬索桥,在半空之中贯通了断裂的泱泱数百年。
  在孔子的时代,以及之前,“诗”和“书”都是作为官方读物存在的。
  《诗经》中的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是民意调查的产物。在西周时期,大抵从周成王时候开始,当时的政府设立了一项民调制度,称“采诗”,在下属的诸侯国设置采诗官,类似于作家协会或文联这样的机构,将采集到的反映民间动态的诗作,经过专业人士加工整理,再配上音乐奏唱给周天子,这是中国的诗称为“诗歌”的源头。因为是民意调查,目的是洞察民心与民怨的真实动态,规定以采集“怨刺诗”为主,这样我们就理解了《诗经》中为什么有相当数量劝诫乃至批评政府的作品存在。“采诗”这项制度,在交通、信息传播非常落后的状态下,是倾听民意最适宜的方法,是一种制度创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