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尚书·尧典》)
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一个叫幽都的地方。“平在朔易”,观测太阳由南向北运行。在,指观测。朔易,太阳由南向北运行。“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以白昼最短的这一天作为冬至,以昴星显见于南方天空正中,作为确定仲冬的依据。“厥民隩,鸟兽氄毛”,人们居住在室内取暖,这个时令里,鸟兽为了御寒,皮毛密实丰厚。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尚书·尧典》)
尧帝说:“拜托呀!羲与和,望你们以三百六十六日为太阳的一个回归周期,以置闰月的方式推算确定春夏秋冬四时而成岁。并以此规范各行各业的职能,这样,一切事务都可以有序进行了。”
尧帝这番话,在基本意思之外,还透露出三个信息:第一,当时已经测定到了太阳一个回归年的周期是三百六十六天,这个数字是比较精准的。第二,“旬”的时间概念已经产生。旬是干支纪时的概念,十天干对应十二地支,由天干甲日到癸日的十天为一旬。第三,由这句话可以推定,当年已实行置闰。中国的农历,以观测月亮的运行规律为基础,一年十二个朔望月,其中六个月为平月,每月三十天,六个月为小月,每月二十九天,一年三百五十四天,比太阳的一个回归年少十一天左右。古人用置闰月的方法补足时间差,三年增加一个月。“一岁有余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尚书·尧典》)闰月的基本原理是,“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四百年九十七闰”。
八
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大历史中时间跨度最长的国家分裂时期,长达五百五十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由镐京(今陕西西安)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平王东迁”是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西周时代结束,东周时代开始。由于国家形态不再是一个整体,朝代名称也不叫东周,而由两部史书《春秋》和《战国策》的名字替代,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史称“春秋”,从公元前475年到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公元前221年,史称“战国”。春秋时期,诸侯列国渐而坐大坐强,彼此之间割据争霸,战火硝烟不断,但在表面上,还认可周天子为荣誉君主。进入战国之后撕下伪装,众脚把周天子踢开,战事连年升级,整个国家成了四分五裂的大战场。
春秋时期,诸侯列国重视编修国史,“吾见百国《春秋》”,国史多以《春秋》命名,“可见《春秋》乃当时列国史官记载之公名”(钱穆《孔子传》)。其中,孔子在鲁国国史基础上编撰的《春秋》最为卓著。“孔子《春秋》因于鲁史旧文,故曰其文则史。然其内容不专着眼在鲁,而以有关当时列国共通大局为主,故曰其事则齐桓晋文。换言之,孔子《春秋》已非一部国别史,而实为当时天下一部通史”(钱穆《孔子传》)。
孔子著春秋,至今仍有三个待解的谜团。
谜团一,孔子的《春秋》,止笔于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这一年,孔子七十一岁。但从哪一年开始动笔写作,不可考。“是年,鲁西狩获麟,孔子《春秋》绝笔。《春秋》始笔在何年,则不可考”(钱穆《孔子年表》)。
谜团二,《春秋公羊传注疏》中记载:“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九月经立。”孔子受周王室之命,著《春秋》,派子夏等十四个学生搜集史料,得到一百二十个诸侯国档案,用九个月时间撰成《春秋》。当时的诸侯国只是一百二十个么?子夏等人有没有疏漏,不可考。
关于“孔子受端门之命”,依钱穆先生的观点,是假托周王室之命,“孔子以私人著史,而自居于周王室天子之立场,故又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亦惟《春秋》也’”。
谜团三,孔子是在鲁国国史基础上编著《春秋》,鲁史已佚失,或丧于秦始皇的焚书之祸火,两部史书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可考。
秦始皇把诸侯国史作为首烧之书,“非秦记皆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实在是罪孽沉重,试想,墨子说的“百国《春秋》”如果能够沿袭下来,将是何等的文明大观!
九
《春秋》这部书,经历过一次劫难,就是秦始皇制造的焚书之祸。
秦始皇的焚书范围,主要是历史、政治以及诸子百家著作。“焚书令”的第一款是,“非秦记皆烧之”,不是记载秦国历史的史书全部烧毁,其目的是抹掉其他诸侯国的国家记忆,《春秋》在首烧之列。第二款是,“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史记·秦始皇本纪》)。第三款是,“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一个朝代行将灭亡,是有噩兆的,会发生丧失理智的疯子行为。“焚书”这个事件发生在秦朝灭亡前七年,即公元前213年。这一年是中华文化史中最黑暗、最寒冷的一年。
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之后,下达“征书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整理、修复遭焚之书,再之后,把《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确立为“五经”。所谓经,是治国之书的意思。并且设立“五经博士”,地位相当于今天的院士,是国家认证的学术代表人物。同时,推出一项官员入仕选拔考试制度,即察举制,备考用书就是“五经”。察举制到唐代完善为科举制,入仕备考用书增为“十二经”,其中《春秋》衍为三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明清之后的科举考试,又增加《孟子》,成“十三经”。儒家“十三经”不是束之高阁的典藏著作,而是古代官员入仕考试用书,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治世之书。
禁书与尊书,是雾霭时代和昌明时代的标志性分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