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站遗址出土器物 陕西省文物局供图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12月21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介绍了陕西宝鸡下站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记者了解到,2020年至202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陈仓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下站遗址进行了3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2400平方米,清理灰坑数十座,半地穴房址3座,各类祭祀坑99座,其中尤以祭祀的收获最大。下站遗址从公元前672年一直延续使用到西汉晚期,前后长达600年,是研究先秦至西汉时期祭天礼制最为完备的实物材料。
畤祭是秦的祭祀传统,始于秦立国时襄公所立西畤。自秦文公开始,秦、汉两代在古雍地(今宝鸡地区)曾先后设置鄜畤、密畤、吴阳上畤、下畤、北畤,分别祭祀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和黑帝,史称“雍五畤”。《史记·封禅书》记载,“雍五畤”祭祀是秦、汉时期最高等级的国家祭天郊祀大典,汉武帝时期设甘泉泰畤、后土祠,雍五畤地位略有下降,西汉晚期彻底废止,被都城南北郊天、地坛祭祀取代。学术界长期关注畤祭研究,但限于缺乏考古实物资料而难以深入。
从2015年开始,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陈仓区博物馆、凤翔区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在宝鸡地区开展“秦汉雍五畤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首先发现了凤翔雍山血池遗址。2016—2018年,联合考古队对血池遗址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约6000平方米,发现大量祭祀坑和玉器、车马器等祭祀遗物,特别是“上畤”“下畤”等刻划陶文的发现,证明了血池遗址是秦汉雍五畤其中之一。根据血池遗址工作的经验,联合考古队又相继在宝鸡地区发现了陈仓吴山、下站和凤翔蔡阳山三处祭祀遗址,其中尤以下站遗址的祭祀遗存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
下站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下站村,地处秦岭北麓渭河南岸的台塬之上,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经勘探共发现各类祭祀坑1400余座。清理祭祀坑、房址、灰坑等各类遗迹,出土大量马、牛、羊祭祀用牺牲,玉器、铁器、青铜车马器,以及砖、瓦、瓦当等遗物。
出土遗物主要发现于房屋、灰坑填土中,年代主要为战国至西汉时期。其中,较重要的有玉人、玉璧、玉璋、玉圭残件,以及“密”字陶文陶片、半两钱、五铢钱、铁臿等。祭祀坑中除发现玉圭外,还出土玉节、玉环(残)等玉器。
下站遗址的祭祀坑数量庞大、内涵丰富,祭祀坑类型与祭祀遗物,与血池遗址、吴山遗址有很多共性,说明它们的性质相同,都是畤祭祀遗存。据《史记》记载,渭河南岸仅有一处畤,即秦宣公四年所设密畤。下站遗址位于渭河以南,遗址出土“密”字陶文进一步明确了此处就是密畤。
考古人员结合文献和此次出土遗迹、遗物分析,春秋中期密畤祭祀坑主要为南北方向长条形,坑内主要埋藏牛牲;春秋晚期祭祀以东西向长方形为主,除动物牺牲坑外最重要的是出现了车马坑,坑内埋藏实用车,车马器形制与秦公一号大墓二号车马坑出土车马器几乎相同,明确了祭祀坑的年代和等级;战国时期车马坑形制缩小,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实用车开始向模型车转化,并开始在车舆内放置玉人、玉璜和玉琮,这种玉器组合一直延续至西汉时期。洞室祭祀坑是秦统一至汉代新出现的类型,洞室内放置偶车马。
密畤从公元前672年一直延续使用到西汉晚期,前后长达六百年,是研究先秦至西汉时期祭天礼制最为完备的实物材料。依据目前的考古材料,可以初步建立秦汉国家祭祀遗存的年代的框架。
下站遗址是秦汉雍五畤之一,伴随着帝国统一,雍五畤由地方国家祭祀升级为统一帝国的祭天祀典,延续约200年,是中国古代祭天礼制发展的重要阶段。“雍五畤”的形式虽然在汉末被废止,但是内容却为都城南郊天坛祭祀所吸收,成为后来中国传统天坛祭祀的一部分,影响深远。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考古工作者将在砖瓦堆积区域,寻找与祭祀活动有关的建筑遗存,揭露秦汉祭祀遗址的整体布局与内涵。以下站遗址丰富的祭祀遗存为基础,建立秦汉祭祀遗址的分期年代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