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墓葬出土的骑马俑 陕西省文物局供图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12月21日,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介绍了陕西西咸新区北城村墓地的遗址发掘、研究情况。自2021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在北城村发现迄今为止十六国北朝隋唐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处独立墓园。
北城村墓地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北城村(原咸阳市渭城区北杜街道办北城村)村址。墓地所处区域位于洪渎原中心区(北周时称石安原)。墓地南距汉哀帝义陵8.2公里,东南距汉长安城21公里,所在区域北朝隋唐时期高等级墓葬有集中分布,如西南1.8公里的唐上官昭容氏墓,东南约4.5公里的北周静陵等。
为配合空港自贸区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4月考古工作者对此地进行了考古发掘。至今已发掘一处围沟,平面呈曲尺形,东北侧早年已被破坏外,东南、北及西侧保存完好。围沟内墓葬285座。这些墓葬规划有序,排列整齐,墓道均为东向。东北部38座十六国墓葬呈四列分布,墓葬形制均为长斜坡墓道洞室墓。墓道均有二或三级台阶。已发掘的22座墓葬除一座为单室外,其余均为前后室,六座墓的墓室还有侧室。出土有陶人物俑、陶骑马俑、陶牛车、陶九盘连枝灯、陶灶等器物。其中一个墓室内发现有土雕仿木建筑造型,在十六国墓葬中很罕见。
在十六国墓的南侧及西侧,等距离布置五列101座北魏至西魏墓葬。墓葬形制基本为长斜坡墓道单室洞室墓,仅有1座为砖室洞室墓。15座墓的墓室有不规则的侧室用以放置尸骨,12座墓葬墓室内有明显的南北横向生土棺床,1座有纵向棺床,3座为不规则形棺床。墓室内尸骨摆放均较为凌乱,应该是迁葬而来。多数为单人葬或两人合葬,27例为葬三人及以上的合葬情况。墓葬几乎不见随葬品,仅个别墓葬出土陶罐、陶模型榻等,其中一座出土有北魏“太和十三年”纪年墓志砖,另一座出土有西魏“大统十五年”纪年墓志砖。
北周及隋唐时期的墓葬主要分布在围沟内西侧,呈4列116座墓有序排列,在东北部围沟内侧边缘及十六国墓葬与北魏墓葬空白区也分布有30座。墓葬形制有斜坡墓道洞室墓和竖穴墓道洞室墓两种,发现人骨的墓葬中单人葬有36座,葬2人的39座,3人及以上的17座,合葬墓,均表现出迁葬的特点。45座墓室内有生土棺床,其中横向26座、单侧9座、双侧及不规则的10座。出土随葬品较少,主要有陶壶、陶盏及铜钱,也有一些铜带钩、环及铁器等。
此次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的同时,开展了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出土人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古病理学、碳氮同位素、锶同位素、古DNA学、人骨埋藏环境、测年等相关科技分析,为进一步判断墓地的性质、解读墓地内涵等提供更多的参考和依据。
综合现有考古发现与学术认识,北城村墓地是一处具有完整兆沟、兆沟内墓葬规划布局有序的大型部族墓地,围沟内墓葬分布有序、排列整齐,特别是东北部东西向呈四排分布的38座十六国墓葬,是近年来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最集中的一次发现。
此次发掘的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十六国北朝隋唐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处独立墓园。它上承战国秦以来的独立陵园制度,下启北朝隋唐盛行之家族墓地制度,在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墓葬在朝向、间距、深度甚至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相似性,是研究当时社会基层组织运行模式的全新材料。更为重要的是,该墓地各时段墓葬均为东向,与同区域已发掘的十六国北朝隋唐墓葬南向的特征有别,从十六国初年到唐贞观年间三百余年的时间内一直保持沿用,具有强烈的独特性与稳定性,而墓地内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则逐渐产生变化,反映出该墓地所葬人群在丧葬习俗上既保持了本民族的传统,又不断学习吸收中原汉文化的趋势,反映了十六国北朝时期迁徙到关中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汉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