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我有幸认识了电照风行的石宪章,那时先生已享誉全国。能近距离接触他,于我而言是期望,更是荣幸。是年先生已年过花甲,身材高大挺拔,性格温润谦和,面相厚道慈祥,一副儒雅长者的风范。那时寻常百姓家里收藏先生墨宝者绝对不在少数,每年春节前夕,先生都会在西一路市政协门前的大街上不顾疲劳、废寝忘食地义务为群众书写春联,时至今日好多人还保留着当年的对联。有人曾撰联形容当时现场情形,说先生是“九分侠气,一分傻气”。及至后来与先生相识,长期接触后,我也情不自禁地在心里为先生撰联一副:“书艺辞艺语艺皆精义,正气豪气英气成大器。”
当年石先生在近千万人口的西安城里可是个响当当的大人物,那种知名是没有领域和行业界线限制、妇孺皆知的一种知名,因为先生众多的榜书作品被雕刻成匾,高悬大街小巷,成为古城一道亮丽风景,深得人们喜爱。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像大学南路小学、西安老年大学、金家水盆、朱雀家具市场等等这些老百姓经常出入之地,依然悬挂着先生当年的题匾。每每有外地朋友来西安,一旦经过钟楼,我都会指着“钟楼饭店”那四个笔酣墨饱的大字向客人介绍:“这是石宪章的墨迹。老先生当年还专门给我题写了一幅字呢。”客人们往往会羡慕地问:“你与石宪章认识?”我会自豪地说:“当然认识,我们还是忘年之契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和一位书画界朋友聊天时说到石宪章先生,不久便在朋友引见下,我初次来到石先生工作室。已是深秋时节,萧瑟中透着几分寒意。当我们推门而入时,似乎一下子进入书法艺术殿堂,暖暖的空气中散发着淡淡墨香,墙壁上挂满了不同内容、不同尺寸、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地板上也摆满了墨迹尚未干透的条幅。尽管我不太懂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但觉气势恢宏,美不胜收。宽大的书案置于房子中央,石先生正立于桌前凝神定气地悬肘而书。少顷,一幅大气磅礴的作品便跃然纸上。先生放下毛笔,热情地伸过手来,我赶忙双手迎上,一股暖流热遍全身。还未等我开口,好友却捷足先登,拍着我的肩膀,抢过话头对石先生说:“他刚刚当科长,心热着呢,想求您一幅字。”先生听后哈哈大笑:“小伙子好帅气嘛!”似乎对我当科长这个话题并不感兴趣。寒暄几句后,便展开一张四尺宣纸,压好镇尺,右手握笔左手扶案,沉思中向我投来他那深邃的目光,我一下子紧张起来。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先生便收回目光落笔纸上,一气呵成写下十个大字:“清吏四海望,博大圣贤心”,并在边款上特意题了我的名字。整幅作品笔画遒劲洒脱,墨色浓润,轻重相间,疏密巧布,体势端雅劲健。大家不禁鼓掌欢呼,纷纷发表对眼前这幅神来之作的见解。先生只听不语,微笑着坐到一旁品茶去了。如获至宝的我很快就将这幅珍品装裱后挂在办公室。不久之后,北京一位资深文化学者来访,进了办公室不曾落座而是站在字框前,仔细端详好一阵之后,连连赞叹:“好词好字。非胸有浩然之气不能至也!”我好奇地问:“好词?”因为之前赞叹字好者甚多,但还无人评价过这幅作品的辞意。此君一席话引发了我的探究之欲。
原来早有“清夷四海望,博大圣人心”之联语,系于右任为友人题联时常用的赞美之语,意为“清净恬淡被四海仰望,胸怀博大圣人心肠”。石宪章先生巧妙地采取化用的修辞手法,以“清吏四海望,博大圣贤心”为联语,对我这个刚刚步入仕途的年轻晚辈提出如此要求,与于右任为友人题联时用语意境截然不同,但却十分恰切中肯。清吏:清正廉洁的官员,语出《新唐诗·郑善果传》“善果所至有绩,号清吏”。圣贤:源于儒家之学,生命境界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圣贤则是圣人和贤人的合称,指品格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再细观石宪章先生给我题字的布局,在清和吏这两个字的用墨轻重上明显不同,重墨于“清”,淡墨于“吏”,其高超的用笔技巧和鲜明的笔墨语言勾勒出先生深沉浑厚的用意,分明是希望我做一个清官,把清看重一点,把吏看轻一些。圣贤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纵使成不了圣贤之人,也应怀有圣贤之心。由此,联想起范曾先生评价书法界的一则访谈节目,我深以为然。范先生说:“如果腹内无文,不懂古典哲学、文学、历史典籍、国学知识,字也可能写得很端正,但缺乏灵性,不能把自己的意兴在书法里表达出来,这样的人只能是个写字匠而不能称其为书法家。”若以此标准衡量,石宪章先生赏我的这幅作品形态多变,字字生龙活虎,自成佳构,安排得恰到好处,可谓妙笔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