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中平原坦荡荡的怀抱中,“银户县”是待字闺中的少女,娇小玲珑。她的西边是壮阔的金周至,她的东边是浩荡的长安。“银户县”夹在两个巨人之间,宁静祥和。她北依巍巍秦岭,南临渭水波涛,盛产小麦、棉花,故名“银户县”。
“银户县”自古就是京畿之地,天子脚下,她是夏的扈氏方国,商的崇国,先秦称“鄠邑”。“鄠邑”是她的官名,但无论怎样变革,她都是民间的“户县”。她东以沣河和长安为界,那是周的“镐京”、秦的“咸阳”、唐的“长安”,这让“银户县”有了与生俱来的磅礴之气。城西有湖名“渼陂”,即渼水汇聚之地。
杜甫诗云:“岑参兄弟皆好奇,邀我同来游渼陂。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船舷瞑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可见,唐代的“银户县”就风光旖旎,无限风情,令杜甫为之提笔研墨。现在的渼陂虽然没有了唐代的烟波浩渺、菱叶荷花,但湖中有塔,倒影成趣,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终南山,山水相映,在夕阳的映衬下,令人想起“动影袅窕冲融间”的田园景色。
这样的山水陶冶了户县人的浪漫情怀,让他们在劳作之余用握过锄头的手捏起画笔,用质朴的手法描绘乡村的美景。户县农民画取材广泛,画面生动,但拙中藏巧;色彩皆鲜艳,但艳而不俗,浓烈中饱含着强烈的生活气息,那是生命的律动。
沣河孕育了镐京,也孕育了“秦渡”古镇。因为濒临沣河,秦渡盛产水稻,得天独厚的条件让秦渡在时光中酝酿出一款捕获人心特别是女人心的美食——米面凉皮。米面凉皮之于西安,就像小面之于重庆,是一座城精神的依赖。沿着沣惠渠,穿过细柳的麦浪,就只为一碗过瘾的“秦镇米皮” —— 酸、辣、筋、穰、爽、凉、香,配上黄豆芽,撒入芹菜末,淋上鲜红的辣椒油,酸辣爽口,沁人心脾,摄人心魄。“乾州锅盔岐山面,秦镇皮子绕长安。”除了秦镇凉皮,户县还有两样美食,“秦镇凉皮摆汤面,辣子疙瘩就大蒜。”户县钟楼东南角大槐树下的辣子疙瘩和摆汤面最为有名。摆汤面和岐山臊子面不同的是,面和汤分开盛,汤醇厚鲜美,面光而筋道,将面挑起放入汤中,让面和汤充分融合,彼此成就,也让简单的面食有了隆重的仪式感。辣子疙瘩可以归入泡馍的行列,因为放入小小的韭菜馅的素饺子,故名“疙瘩”。辣子疙瘩像关中人的性格,火辣干烈,酣畅淋漓。
户县城西的祖庵镇有座庙,外表并不起眼,几乎淹没在滚滚红尘中,我经常自它的身边掠过,并未意识到它就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的重阳宫(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陕西重阳宫)。金庸《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以72岁的高龄远赴大漠(今阿富汗)觐见成吉思汗,从此改写了世界历史。这就是户县的风骨,虽已远离江湖,但依然有传说。
在明代,户县出了文学家王九思。他因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被称为“前七子”。王九思官居翰林院检查、吏部郎中,因为和公公刘谨是同乡(刘谨是陕西兴平人)而受到牵连,罢官回到户县牛东村,自号“渼陂”。他说:山下孤村水竹居,城西樽酒渼陂鱼。青春不负岺参约,彩笔今看杜甫书。
回到乡间的王九思醉心戏剧研究,开创了“眉户”剧种并亲自演唱,创作杂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山狼》。
从高官到乡间哲人、民间艺术家,王九思开拓了读书人的人生格局,他将自己融入生活中,扎根于泥土中,他的作品因为反映民间疾苦而被百姓流传,留在户县的记忆中,他的生命因此有了更加辽阔的气象。
这就是“银户县”的浪漫。